美丽的红树林景观。
当生命时间推开新的生活空间之际,湛蓝海天交接旁的葱茏红树林彰显出顽强的生命精神。红树林已然成为湛江的生态名片、人文新标识和精神家园。红树林精神提炼当以比德手法概括其丰富内涵,彰显其红色文化、蓝色文化、古色文化、绿色文化特质,讲好湛江绿色发展的故事。红树林精神提炼是认识与践行的深度对接,是动态阐释与静态内涵的有效融通。
红树林精神提炼当以比德手法概括其内涵。“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红树林以其分布面积广、生态价值高、发展潜力大、功能神奇而广受关注,打造“红树林之城”益于建构最具标识性的生态名片、美丽样板和发展载体。作为湛江人文精神表达的符号来说,生长在盐碱地潮间带的红树林充分体现了迎风破浪的奋斗精神、勇立潮头的担当精神、激浊扬清的创新精神和众木成林的团结精神。《湛江市建设“红树林之城”行动方案(2021-2025年)》要求提炼“红树林精神”,开展“红树林精神大讨论”,凝聚建设“红树林之城”共识。我们要以创新精神、变革精神、践行精神,以比德法提炼红树林精神。比德说,即比拟伦理道德或精神品格,将自然物的属性特征与人的精神品质做形象比拟的学说,如传统儒家“知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以山、水比拟人的精神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典型案例。作为湛江人文精神表达的符号来说,生长在盐碱地潮间带的红树林迎水而生、泌盐成长、木本胎生、品种众多、盘根呼吸、团结成林等精神品质令人惊叹,不仅具有“顽强不屈的意志、激浊扬清的正气、勇于创新的品质、团结奋进的力量”,而且充分体现了迎风破浪的奋斗精神、激浊扬清的担当精神、勇于变革的创新精神和众木成林的团结精神。红树林精神彰显了红、蓝、古、绿四色文化特质。
红树林精神彰显红色文化特质。在廉江高桥红树林、麻章红树林等片区,红树林曾是抗击敌寇的阵地、掩护革命战士的“青纱帐”、信息传递的“秘密交通线”、保护群众的“天然家园”,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演绎了一段段经典的红色革命故事,赋予了红树林之“红色”底色,是红树林顽强不屈意志、迎风破浪精神的彰显。
红树林精神彰显蓝色文化特质。蓝色文化特质体现在红树林发挥海洋经济价值作用,达成蓝碳交易,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在和平年代铸建了一条经济发展的蓝色致富之路,赋予红树林“蓝色”样本,彰显红树林激浊扬清的正气和担当精神。由此推动将红树林自然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让红树林成为“金树林”。除了蓝碳之外,红树林蓝色文化特质还体现在耦合种植养殖业、盛产树果和鱼虾蟹贝,造福渔民等,要推动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共存,菠萝等农产品全球推广,探索实现生态保护和发展林下经济双赢的新模式新路子,为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更多新动能。
红树林精神彰显古色文化特质。古色文化价值体现在红树林文化蕴含“天南重地”丰富的古韵内涵。曾被称为“天南重地”的湛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徐闻大汉三墩等处红树林是海上“森林卫士”,是汉代最早丝绸之路的始发地之一,其古色文化特质内涵丰富。当研究红树林与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冼夫人文化、汉俚文化、陈文玉与雷文化、林召棠与状元文化、流寓文化(寇准、苏轼、秦观、苏辙、汤显祖等)等结合,深入阐发当地文化及与南迁汉文化的互动关系,探索其勇于创新的坚毅品质,并创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醒狮、石狗、雷州歌、雷剧、飘色、傩舞、粤剧南派艺术等的崭新内涵。领略二千多年文化命脉“薪火相传”的秘密,感受古韵新生的永恒魅力,发掘其中勇于变革的创新精神以及担当、和谐、文明的精神和价值基因。
红树林精神彰显绿色文化特质。绿色文化价值体现在红树林湿地绿色生态文明价值,是一张美丽中国、生态广东、绿美湛江的“绿色”名片,彰显红树林团结奋进的力量和众木成林的团结精神。红树林是一种独特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具有促淤保滩、固岸护堤、沉降污染、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生态功能。红树林湿地是40多种植物的“家园”、300多种鸟类的“天堂”、300多种鱼虾蟹贝的“游乐场”、300多种浮游生物和底栖硅藻类的“温床”、130多种昆虫的“乐园”,且统揽“海陆空”净化空气、海水、泥土。
红树林精神提炼当讲好湛江绿色发展的故事。“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作为“绿水青山”的红树林诱人景象及其宜居宜业宜游特征,不仅会成为当地人民的生态福祉,而且会使游客、人才和投资者偏爱有加,成为引来“金凤凰”的“梧桐树”和激活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要素的“催化剂”。红树林精神提炼当讲好湛江绿色发展故事,湛江坚持走现代化企业绿色发展路子,中科炼化、宝钢、巴斯夫等现代企业坚持践行绿色发展的新发展理念,创新打造“红树林之城”的企业发展模式,深刻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总之,我们要通过红树林精神提炼,领略其内涵和文化特质,推动共谋生态、共建发展、共享高质量的实践,推动湛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在美丽红树林之城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施保国 作者系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广东省红树林生态文明建设科普基地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