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在时代变幻中找到前进的方向,首先要做的就是跟随宏观大势。纵观这几年的战略布局,会很清晰地发现,我们的城市布局已经从原来的“广撒网”,变成现在的“择优培养”。比如一直强调的城市群、强省会战略就是这样一种模式。
古语有云:“城运即人运”,选对一座城市,即使什么也不做,也能靠着城市的发展红利活得不错;选错一座城市,即使万般努力,可能也不如别人的起点高。有时候,选择比努力重要得多。
那么该如何找到那些正处在高速发展中的城市呢?我在这里提供两个思路:看它对高知识分子的吸引力有多大?以及当地行政是否官僚化?
城市知识分子流向
因为大学生接受了最前沿的教育,有着十分完备且广阔的视野,所以每年观察大学生的流向就能看出城市的发展潜力。
就如同就业一样,90年代的大学生选择经商得多;00年代的大学生选择外企的多;10年代的大学生选择互联网大厂得多;20年代的大学生选择考公务员的多。从这群学生身上,你总能找到时代最优解。
所以,我们要分析哪个城市适合发展,首先要看大学生都去了哪儿。
从下面这张图可以看出最具人才吸引力的依次为:深圳、北京、上海、杭州,与传统的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略有不同。且大学生最多的武汉、西安、广州等地大学生流出很多,说明其城市某些方面缺乏吸引力,留不住人才。
而且根据七普数据,我们可以简单地计算出,北京常住人口中大学生占比为42%,上海为34%,广州为27%,深圳为29%,杭州为29%,西安为31%,武汉为34%。
所以,综合来看,北京、深圳、上海对人才最具有吸引力,同时,人才占比也是最高的。
再来看这张图,其中广州、武汉、郑州、成都储备了大量人才,但毕业后留在本城的比例不太高。北京不愧为首都,研究生数量领跑全国。
综上来看,北上深还是最适合年轻人发展的城市,此外,成都、杭州还有待观察。
地方治理水平决定地方发展潜力
其实,从这次疫情、治理等方面来看。
一个城市是否适合年轻人还有一点,就是当地行政官僚化还是服务化,由于去过很多地方,接触过从十八线到一二线,其实有些小城市还是能有吸引人才的地方的,所以学会观察三种现象。
首先,去到当地派出所,观察服务台,如果空空如也,喝茶聊天,微信化妆,那基本就是官僚做派成风,不适合年轻人。
其次,观察行政机构比如银行电信,如果人员姓氏比较单一,基本肯定这个城市由家族掌管,不适合年轻人。
最后,和百货商场的营业员聊天,如果不用普通话,地方方言严重,基本就是没有人口输入,不适合年轻人。
所以要么无脑扎根北上深,要么细心考察,必须以上三点同时满足,才能考虑驻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