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期间,有人经历了居家隔离,人们彼此保持社交距离,导致我们独处的时间也大大增加了。有人憋坏了。有人说自己的社交能力和欲望变弱了,但也有人却享受独处。独处等于孤独吗?长时间的独处会影响人的社交能力吗?
独处的意义因人而异
一些人眼中的独处可能是孤独的象征,正如人格心理学家伯格描述的那样:独处是内向者的天性,可能是有社交恐惧的人逃避社会接触、减轻焦虑的方式,也可能是社交障碍带来的无意之选。
也有人认为独处是自省的必要条件,这比较符合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对独处的另一种解释。他认为独处可以反映一个人成长的轨迹,并对人其发展起到帮助。
因此,国内有学者给独处行为赋予了一个更加中性的定义:独处是一种内在的人格特征,它是个体在意识清晰的状态下,处于一种与他人没有信息和情感交流的状态。而在这种表述的基础之上,独处背后的原因和动机被分成了四种不同的类型——
积极独处
对于有些人来说,独处并不是被迫的决定,而是主动的选择。即便在日常生活中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他们也会用一些时间来和自己相处、与自己对话,并通过这种方式思考个人的生活、工作或情感。简单来讲,这样的人并不孤单,而独处是他们提升自我的方式。
社交回避
与积极独处的人相反,真正有“社交恐惧”或者“社交焦虑”的人会为了逃避社交场合、减少与人打交道,而选择独处。对他们来说,一个人呆着可以大大减少社交带来的焦虑和恐慌情绪。很显然,独处并不是他们的主动选择,而是社交回避带来的被动决定。
孤僻
在大多数人眼中,相比社交回避,孤僻可能更加“严重”。不少“社交恐惧”的人可以通过一些积极的练习逐渐改善,但孤僻更像是一种人格特征或心理品质,也正因为此,孤僻的人很难与其他人保持正常的关系。
孤独
至于孤独,更像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孤独通常是一种不快乐的体验,而这背后的原因是社交带来的感受低于预期。因此,对于孤独的人来说,独处并不快乐,也不会带来积极的帮助,但是糟糕的社交体验让他们不得不面对独处和孤独。
从旁人的角度来看,积极独处可能是独处行为中正面、积极的方式。独处意味着一些人的主动选择。但孤独或社交回避,通常是没得选的消极感受。
独处是如何影响社交能力的?
社交能力和体验是导致独处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对于孤独或社交回避类型的人来说。但反过来,长时间的独处是不是也可能影响人的社交能力呢?
如果一个人长期独处,与社交场景最大的不同可能就是看不到其他人的样子,也听不到声音,而这些都建立在人的感官之上。尤其是听觉,可能受到独处的多方面影响,并改变人的社交。
在细胞水平的研究表明,独处会让动物听觉神经元的反应特性发生变化。有研究人员利用鸣禽,也就是会啼叫的鸟类作为研究对象,发现相比于孤立生活的鸟类,群居生活的鸟类神经元对于声音的感知更加精准,也会选择性地过滤掉一些噪音。对参与实验的鸟类大脑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结果也显示,社会程度越丰富的鸟类对于声音信息具有更强的特异性刺激。
除了生理层面可能造成的影响,独处在心理层面对人社交习惯和能力的改变也许更大。长时间独处可能会让人感到“孤独”,这可能意味着整体认知能力的下降;而消极和抑郁情绪的认知增加,对于社会威胁的敏感性也随之增加,自我保护和自相矛盾的思维可能让人更倾向于逃避社交活动。
因为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人们的出行和活动有时会受到限制,这无形中增加了很多人的独处时间,如何积极对待和利用这些独处的时光可能是个难题。好在如今互联网和各类音视频通讯手段的进步,让独处状态下的人们也能够在线上实现社交的需求。
不过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多出门走走,多与人打交道,更容易感受到世界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