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晚的歌舞声中,我们辞别金牛,迎来福虎。“爆竹声中一岁除,总把新桃换旧符。”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家门前贴上一个大大的“福”字,这已成为最纯粹最深切的春节符号。大门上的“福”字,有“迎福”和“纳福”之意,人们都希望新的一年能够福星高照、福满门庭。
福字的含义很丰富,从古至今备受国人青睐,大家都渴望获“福”,并且对“福”字有多种解释。有的说,从“福”字的甲骨文来看,有点像将盛酒的器具呈在神前的形状,表明古人在向神明或祖先祭祀求“福”;有的说“福”的右边是“一口田”,表示一个人有田有地,吃穿不愁,就是有福。东汉著名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福,佑也。”《释名》则说:“福,富也”。而《礼记·祭统》说:“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这些对福言简易赅的解释,说的就是祈求万事顺意,一切都好。其实,现在人们常说的幸福、祝福、有福、福分、福气等,都是对福字的最好解读。
据考证,国人过年贴“福”的习俗,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福字的书法作品也是多种多样,剪纸“福”字,也十分流行,惹人喜爱。一个人,怎样才算有福呢?《尚书》将其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很显然,一个人能长寿,富足,健康平安,崇尚美德,尽享天年,那就是最大的福气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五福齐备”。从中,我们知道,“五福”求的是心平气和,宽厚善良,富贵如意,福寿绵长。可以说,这“五福”既体现物质需求,又体现了精神需求,反映了社会文明和人的自身全面发展的价值倾向。
渴望幸福,祈祷幸福,追求幸福,是人的一种本能。古人曾这样列举过人生的幸福:“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而《格言联璧》则说:“福莫大于无祸,祸莫大于邀福。”清代学者张潮在《幽梦影》中阐述了自己的幸福观:“有功夫读书谓之福,有力量济人谓之福,有学问著述谓之福,无是非到耳谓之福,有多闻直谅之友谓之福。”张潮说的这“五福”涉及读书、助人、著述、修身、交友等,超出了简单的物质享受和个人得失。赋予“五福”以新的内涵,是对“福”理解和追求的一种高远境界。
到了现代,人们对“福”又有了很多新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说,饿时有饭吃,渴时有水喝,困时有觉睡,累时有空闲,穷时有钱花就是福;也有人说,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有一份满意的工作,有一般可信赖的朋友,有一个和和美美的家庭,就是福;还有人说,吃自己爱吃的饭,穿自己爱穿的衣,做自己爱做的事,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就是福。总之,对“福”的诠释,因人而异,因境而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无论哪一种说法,都是源自一个人内心最温情的认识和最深切的感受。说到底,幸福就是一种心态,一种感悟,一种对生活的态度。正如歌德所说的,“人之幸福,全在于心之幸福”。
林清玄曾说:“幸福,常常是隐藏在平常的事物中的,只要加一点用心,凡俗的日子就会变得可爱、可亲、可想念的。”人,一生都在路上奔波,红尘中品味着喧嚣,心灵深处找寻着安静。只要有一颗容易满足的心,有一个好的状态,有一些情趣爱好,每天能做的事都顺应心意,感觉生动美好,和一些小小的幸运和快乐,就很幸福了。比如读书,品茶,听音乐,旅游,散步,健身等,又比如,简单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问候,一个握手,一个拥抱,一种细微、恬静的切切体味……幸福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托尔斯泰说得好,生活即幸福。
门上贴福字是一种风俗,一种向往,一种心愿。要想真正有“福”,还得认认真真地追求,踏踏实实地努力。愿我们都能把“福”字写得豁豁亮亮,贴得端端正正,携“福”同行,福气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