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壬寅虎年。中文的“虎”字起源极早,殷墟甲骨文中就有“虎”字的象形字。
不过,老虎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可不像动画片里的那么萌。恰恰相反,老虎的残暴可是出了名的,在各类文学作品和历史典故当中,老虎都代表着霸道与凶残。
有一回,孔子与弟子们路过泰山脚下,看见有一个妇人在墓前哭泣。子路便上前问妇人:“您这样凄惨地哭泣,实在是像连着有了几件伤心事似的。”妇人回答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又死在了老虎口中!”这时候,孔子也走近了问道:“这里这么多老虎,那你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呢?”妇人回答说:“这里虽然有老虎,但是没有残暴的政令。”
后来,这个故事引申出了“苛政猛于虎”的成语典故,意思是老虎已经够凶猛、残暴了,而统治者的暴政比吃人的老虎还更加可怕,深刻揭露了暴政对老百姓的摧残与迫害。
在汉代,还有一首叫做《猛虎行》的乐府古辞,本是描写羁旅他乡的游子自重自爱的辞,但开头先写道:“饥不从猛虎食。”这里的“猛虎”,就是比喻以暴力害人的强盗,意思是,在外面即使是再饥饿、再落魄,也不能去当强盗打家劫舍。
或许,正是因为老虎霸道、凶猛的属性,人们才习惯于以“虎”来代表勇敢与威武。比如,古人常常将勇猛的战将称为虎将,而用来调兵的兵符也被称为“虎符”等等。
在古代,能够擒杀一头老虎,不仅威风八面,而且还能成为天下闻名的勇士。《史记》记载,春秋时期鲁国有个人叫作卞庄子。他年轻的时候曾经随军作战,结果三战三败,他身边的朋友看不起他,国君也羞辱他。
也许是知耻而后勇吧,卞庄子后来不断提升自己,竟然还成了知名的大力士。有一回,卞庄子偶遇两只老虎正在为了争夺一只牛而打得不可开交。卞庄子拔出剑,准备立刻上去除害。然而,他身边的朋友却提了个建议:一人斗双虎过于冒险,不如让两只老虎打得两败俱伤,再趁机下手,这样就事半功倍了。果然,两虎都受了重伤,卞庄子一出手轻松就解决了战斗。从此,卞庄子一人杀双虎的事迹天下闻名,当时天下人都不敢招惹他。
在一些文学作品当中,人们也常常用老虎来衬托主人公的勇敢。比如,《水浒传》里的武松,借着酒劲,在冈上打死了一只“吊睛白额大虫”,为当地百姓除去一大害。
《西游记》里也有打虎的情节。话说孙悟空初遇唐三藏,过了两界山,便用金箍棒一棒搞定了一只老虎。坐在马上的唐三藏被吓得滚鞍落马,咬指道声:天哪!天哪!刘太保前日打斑斓虎,还与他斗了半日;今日孙悟空不用争持,一棒就把这虎打得稀烂,正是强中更有强中手!这一个打虎情节,除了展现孙悟空的武力值外,还突出了他的威猛。
当然了,文学作品里的打虎情节更多的是一种艺术加工,为的无非是彰显角色的胆识以及勇猛非凡。现实中,只怕没人敢轻易地靠近这凶猛的“大虫”!
今人不但不敢打,也不愿、不能打,老虎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人就是再威武,也不能对它下手。于是,在镜头里,在年画上,在窗花的图案里,人们让它变成了“萌萌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