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岁月的霜雪染白你的双鬓,你的心中却依然是春的青绿,当大江的两岸已桃李芬芳,你的笑容绽放出无比的美丽。”
一首《难忘恩师》打开了我记忆的大门。啊!老师,我难忘的恩师——姜正英老师,她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我一年级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
四十多年过去了,她的影像在我的脑海里还是那样的清晰。她个子不高,一头短发,梳得很整齐,白皙的脸庞,总是那样的和蔼。多年前的那一幕,犹如发生在昨天。那一年秋天,姜老师轻轻地走向了我,满是慈爱。我感觉到了,更像母亲!对,没错,那时她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母亲。五岁时,母亲就永远地离开了我,没有妈妈的家不像一个家,现在回想起来,童年的时光,空气里都带着苦涩的味道。缺少母爱的我,瘦弱、怯生生的,在童年伙伴面前,一直不敢抬起头来,害怕他们叫我“没娘的孩子”。一个午后,我伏在桌面上,一个轻轻的、温柔的女性声音在我的耳边轻轻响起:“你是斌儿,我是你的姜老师哟!我认识你的妈妈,她是我的学生。”妈妈,心里多么想喊的一个词。这时,我感觉没那么害怕了,缓缓地抬起了头,看到一双关切的眼睛,一双温柔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她眼里也带着泪花,里面有我很久没感觉到的女性的爱与温柔。这是我的老师,我心里默念着。现在回想起来,那一幕,她更像一位母亲!没错,在儿童的眼光里,只有母亲才是生命中最可托付的人。
姜老师,我难忘的恩师。
第一次的见面是那么的真切,不管我以后的生命经历了什么,那一双眼睛让我没法忘却。在这样一双眼睛的关注下,我学会了人生中第一个拼音,第一个生字,第一首儿歌,会朗读人生中的第一首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我的小学同学说起这段往事,总会嫉妒姜老师对我的好。事实上,我们童年的成长都少不了姜老师的关爱。在我的记忆里,那时的冬天特别冷,最是难熬,是姜老师给了我们难得的温暖,她的慈爱与善良让我们回想起来,倍感世间的温情。
那个冬天,可能是穿得单薄身体受寒吧,我和很多同学一样,总是冷得发抖,鼻涕不停地流。天气阴沉沉的,好像又要降温了。上课时我分散了注意力,没觉得很冷,可一到课间,就不停地打着寒战,鼻水也涌了出来,难受得很。这时,姜老师把我叫到了她的房间。房间里已经有了不少和我一样冷得流鼻水的同学。只见房里灶台上边横着一条竹竿,上边飘着一面面小手帕,像一面面小小的旗帜,姜老师一把拉住了我的手,拿下一条带着热气的小手帕,轻轻地给我擦鼻子,一阵温热从鼻孔传来,我的鼻涕被抹得一干二净。“来,孩子们,再捂下手啊,暖和一下。”姜老师给我们递上了手帕。我们一双双冰冷的双手像是拥在了太阳边上,身体都不觉得那么冷了。“再喝点姜汤就不会冷啦!”姜老师拿起一个大碗,我们轮流着把姜汤喝下。长大后的我,每每忆起这样的情景,泪水总会不争气地涌出来。
姜老师,我难忘的恩师。
“香九龄,能温席。”每每读到这个故事时,我就会回想起姜老师给我们温热午饭的事。当时学校在圩镇上,有很多村里的孩子家里离得远,中午都是带着饭盒装着粥在学校吃。夏天还行,一到冬天,粥变得冷硬冷硬的,让人难以下咽。记得有一天,姜老师来到教室,让大家把饭盒都收集起来,她轻轻地说:“中午都来老师家吃!”姜老师说的家,实际上只是一个不大的房间,中间隔开来,前边有一个柴火灶,是姜老师自己煮饭用的,后面安着床,是她休息和办公的地方。每到冬日的中午,锅台上会一字形摆开许许多多的饭盒,盒子里的粥已经在锅里温热了。整个冬天,我们都吃上了热乎乎的午餐。现在回想起来,心里的那种感激呀,难以言表!
姜老师,我难忘的恩师,关于她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我觉得应该用笔写下她的点点滴滴。师范毕业后,我像姜老师一样成为了光荣的人民教师,从此,姜老师的一言一行成了我的榜样,我立志像她一样时刻践行着一位人民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