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古诗,从唐代至今广为传诵,千古不衰。
红豆与相思联系在一起,则来源于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传说,汉代闽越国有一女子的丈夫被强征戍守边疆,日复一日,春去秋来,同去者陆续平安归来,惟其丈夫未返,思念更切,终日立于村前路口朝盼暮望,哭断柔肠,泣血而死,化为一颗豆子,埋在地里。第二年春,豆子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其籽鲜红,晶莹剔透,人们称之为“红豆树”,又叫“相思树”。
这一传说或真或假,不从考究。不过,红豆树寄托相思之情,倒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我虽仰慕已久,由于家乡昔日没有红豆树,却无缘与之邂逅,直至家乡校园有了红豆树,才真正认识它的真面目,目睹了它美丽的芳容。
家乡学校足球场四角那四棵风姿绰约的红豆树,乃秉承创办强校的强劲东风种植,又是沐浴着创办强校的阳光雨露长大的。它不仅绿化美化了校园,还见证了学校创强的峥嵘岁月。
2014年,建设教育强省,犹如战斗的号角,又似迎春的闷雷,响彻南粤大地。全省掀起了热火朝天创办强校的高潮,一浪高于一浪,汹涌澎湃。
家乡学校也不例外,欲趁机做大做强教育。
家乡小学是一间村小,创办于解放初期,位于村中心,被民居簇拥着,宛如一个宠儿幸福地躺在母亲温暖的怀里。几度春秋,几度改造,几度嬗变,学校从最初的10多名学生发展到最鼎盛时期的800多名学生,从茅房到瓦房到楼房,学校逐步建成一所环境优美、多功能室齐全的乡村小学,成为家乡子弟读书的快乐摇篮。然而,校园场地原地不动,依旧窄小,没有运动场,左右着学校体育运动的发展。
没有运动场,创强免提。村委会干部、学校领导急了:机遇难得,错过将成为家乡的千古罪人。他们刻不容缓地寻找扩充校园场地的“软肋”,乘虚“突围”。西面是家乡主干大道、中心文化广场,南、东面是密密层层的崭新民居,北面民房疏落,还有几块闲置的私人宅基地和几座落伍的旧房屋。“校园向北面扩展是无二的选择”,大家一锤定音。接着,连连召开“诸葛亮会”,会上你出谋我献策,终于拿出了一套征用民房、宅基地,建设运动场的完善方案,并且具体分工,责任到人,分头行动,打响了家乡学校创强的第一炮。
家乡人口多,房屋建设用地少,所谓是寸土寸金,寸土难求啊。千难万难,也不能难教育。村委会干部、学校领导迎难而上,深入征地对象家庭,不厌其烦地逐户做思想工作。在众多征用土地对象中,有的深明教育大义,舍小家为大家,积极配合,很乐意地接受;有的有很多的不舍,经过三番五次苦口婆心的软泡硬磨,终归搞掂;有的在一次次讨价还价中,也成交了。就这样,校园场地在不断的拓宽,在不断地向目标延伸。
接下来的是砌围墙、填土、平整、建足球场、灌浆篮球场、筑环形跑道,一个标准化的运动场,弥补了家乡小学体育场地的短板,为创办强校达标立下了头等功劳。
红花也要绿叶衬,运动场空旷单调,缺乏点缀,总要种一些花草树木才完美。但是,种什么花草树木最适宜,既能美化环境,又不影响场地,还可供运动之余休息乘凉呢?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各抒已见:种榕树嘛,它根系发达,破坏力大,况且覆盖面大,侵占场地;种果树嘛,生怕学生爬树摘果,不安全;种枇杷树嘛,它毛虫多,落叶也多……找来找去,一时找不到最佳的选择。
一日,朱校长在圩上不经意间听到镇老教办主任说,种什么树都不如种红豆树,树形优美,枝叶繁茂,四季常青,病虫害少,很少落叶,可赏景纳凉,两全其美。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朱校长喜出望外,立即转告给学校领导班子。我说,红豆树乃相思的象征物。种红豆树,既象征着家乡人民对学校的热爱,也象征着学生对母校的思念,意境含蓄,神形兼备,是最好不过的了。说罢,大家都很中意,一拍即合。
说种就种,陈副校长把自家培育的四棵红豆树苗拿来,师生一起动手,在运动场的四角挖坑,种树,培土,浇水,施肥……小树苗在我们精心呵护下不断茁壮成长,日益俊秀俏丽,装点着运动场,时不时摆动着骄人的身姿,绽开自豪的笑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