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故乡,有冬至吃圆子的习俗。村里人很重视冬至这个传统的节日,在很多村民心目中,冬至真的是大过年。为了冬至这一天,村民们往往提前三四个月就开始准备,因为糯谷、鹅和萝卜的生长都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村民的糯米是自家田里种的大糯,而且经过太阳的三晒和风柜的三筛再送去脱皮的,可谓粒粒饱满,粒粒白净。鹅是自家养的,自小吃谷和菜叶长大,肉质鲜美,不肥不腻,有韧性。萝卜和葱更是自家种的,没有农药化肥的困扰。只有鲮鱼、瑶柱、虾米等配料是到市场买的。每到冬至时分,一大清早就能听到各家厨房砧板剁鲮鱼肉的响声,声音此起彼伏,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每次听到母亲剁砧板的声音,我都会感觉到很亲切,很有节奏感,像一位资深的歌唱家正在指挥乐队进行精彩的表演。
每年冬至到来之际,我总会回忆起小时候一家人围坐在八仙桌上吃圆子的场景,更会想起我读高一时母亲冒着寒风冷雨,踩单车为我送圆子的情景。很多往事如烟般流失在岁月的长河中,而这件事却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记忆当中。
我高中三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的宿舍中度过的,学校离我家有三十多公里。我平时上学,搭乘客车也要大半个小时,就更不用说骑单车了。
至今我还记得读高一那年冬至的早晨,天很冷,呼呼的北风不时地拍打着窗户,外面淅淅沥沥的小雨一直下个不停,到处都有一种湿漉漉的感觉,我坐在教室里都感觉到手脚冰凉,耳朵好像快要掉下来似的。但在这样的一个早晨,母亲居然来了,而且是骑着自行车来的。三十多公里的路程啊!一路上还有风雨相欺,真的是不容易啊!当时,同学跑来告诉我,我还不相信,以为别人是在和我开玩笑,后来老师也来说,我才相信母亲是真的来了。
远远地,我看到站在凛冽北风中穿着一件雨衣的瘦削身影,纷纷扬扬的细雨落在她的身上。母亲的身影越来越清晰了,她的形象在我眼中也高大起来。她不再是平时矮小柔弱的样子,而是站成了一堵墙,一堵愿为我遮风挡雨的墙,一堵令我觉得很有安全感的墙。
我加快脚步走向母亲,母亲看到我,也推着自行车向我走了过来。此时,我能清晰地看到母亲的脸,在寒风冷雨中显得有点苍白,但她脸上的慈祥不改,依然是那么的和蔼可亲。母亲的头发上、眉毛上、脚上有很多雨水,我的双眼红润红润的,有几颗泪珠在眼眶中打转,我亲切地叫了一声:“妈,你来了!”“嗯,妈给你带圆子来了!”说完,母亲从雨衣下掏出一个新的保温瓶和用环保袋包着的汤勺,然后递给我。“快吃,趁热!”我不想母亲继续淋雨,就以我要考试为借口急急把母亲赶走了。其实,我真舍不得母亲这么快回去,我只是担心她虚弱的身体不能淋雨太久,毕竟那段时间她身体不太好。
回到宿舍,我掏出母亲交给我的保温瓶和汤勺,拆开层层包裹拧开盖子,圆子还是热气腾腾的,带着母亲的爱,母亲的情,还有母亲的体温。我贪婪地吃着母亲带来的圆子,我觉得这是人间的美味,更是深深的母子情。我仿佛看到母亲在慈祥地望着我,对我说:“慢点,慢点,圆子还很热,小心烫坏了嘴唇。”
后来我听父亲说,为了能让在异乡求学的我吃上冬至的圆子,母亲凌晨三点多钟就把父亲叫醒了,父亲负责宰鹅,母亲则负责烧开水、搓粉、剪圆子粒,切瘦肉,切萝卜块、剁鲮鱼肉,准备好鱿鱼丝、瑶柱、虾米等配料,等到鹅汤沸腾后,配料就会先放进鹅汤中一起煮,等熬好汤底后才放圆子,母亲怕圆子黏在一起,还会撒些糯米粉末在上面,然后倒进汤锅中。煮圆子的时候母亲会不停地用长长的勺子搅拌,否则圆子会黏住锅底,发出焦味。等圆子粒变大漂浮起来,一锅圆子才算煮好,最后撒上葱和芫茜,就可以出锅了。母亲连一碗圆子也舍不得吃,她记挂着自己的小儿子,唯恐圆子凉了,便到市场买个新的保温瓶。她觉得还不保险,便把保温瓶里三层外三层包个严严实实才放心。母亲就这样提着保温瓶,穿着雨衣,骑上自行车就匆匆忙忙上路了。在那个寒风吹面透心凉的冬至早晨,母亲迎着北风风尘仆仆地来了。母亲把对自己小儿子无私的爱,全部都搓进了那一粒粒饱满的圆子里,圆子仿佛变成了闪亮的珍珠,闪烁着母爱的光辉。在那一刻,我想到了孟郊的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我成了母亲疼爱的心肝宝贝,我成了母亲最在乎的人之一,在我的身上,寄托着母亲对未来的希望……
望着母亲依依不舍的背影在淅淅沥沥的冷雨中渐渐远去,两行热泪模糊了我的双眼。生我者母亲,爱我者母亲,母爱的温暖把我的人生照亮,让我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我暗自发誓,要好好学习,长大后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家乡争光,为父母争光。
时光匆匆而过,母亲终究没有战胜“岁月这把杀猪刀”,她的头发不知道什么时候逐渐变白了,清澈的眼神也有些许的呆滞。母亲每天戴着老花镜,微驼着背,呆呆地望向窗外,看着过往的人群,我知道她是在等自己的小儿子回来看她。
又到冬至了,我特意买了食材,亲自下厨做了母亲爱吃的圆子,像当年的她那样,用保温瓶装好带过去。看到我拿来的圆子,母亲顿时眉开眼笑,好像一下子年轻了很多。
一粒粒口感润滑绵韧的冬至圆子,带着“一家团圆、美满幸福”的美好祝愿化作淳朴的家风在我家传承着,每年的冬至将变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