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鹰一样飞翔于北疆,跨越千山万水,在大漠戈壁体验人类痛彻心扉的呼唤,送去人间一片安康。
绵绵而遥遥的新疆,在他们的记忆中是可望而不可及,虽悉闻在陌生的地域,与内地环境的剥离,与家人的分舍,但听从召唤就成为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年来,市第一人民医院先后派出了副主任医师曾义高、周建军、危晴天、杜志军、李军、赵军,主管技师赵振华,援助新疆博尔塔州精河县人民医院、新疆建设兵团第5师87团医院,对那里的医疗予以扶持,补给当地医疗资源的匮乏,用践行多年的医学技术服务于当地的百姓,从内地到北疆,不仅是地域的横跨,更是一种使命感的叠加。
危晴天医生是援疆时间最长的一位医生。精河县位于新疆西北部,天山支脉婆罗科努山北麓,准噶尔盆地西南边缘,有人口14万之多,气候属北温带干旱荒漠型,光照充足,冬夏冷热悬殊,夏天干燥,气温达-40~41℃,冬季气温-36℃,春季多风沙伴浮尘,严峻的自然环境考验着热血方刚的青年。面对当地医疗设施的滞后,技术力量的薄弱,援疆医生在精河义无反顾地续写了“医者仁心”。
每一位援疆医生都会用精心细致的诊治,把生命托举,无论普通病人还是危重病人,心灯辉耀人间,甘做生命的守护天使, “医生,快救救我的妻子!”一天上午,正在值班的危医生,听到急促的呼叫,他立即跑步到急诊科,看到一位女子处于昏迷状态,头部喉部有近四十处的刀口,颅骨凹陷,气管断裂,鲜血直流,他和护士迅速将病人推进手术室,立即行气管缝合,插管麻醉,开颅清创,因病人失血过多,术中心跳骤停,经过心肺复苏,输血补液,心跳恢复,五个小时的紧张手术,硬是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走出手术室的危医生已是筋疲力尽,看着在外等候的家属,“请放心,手术顺利,体征平稳。”“谢谢,谢谢危医生!”家属握着危医生的手感动万分,满脸的悲愁顿时化作满脸的欣慰。危医生未来之前,医院遇到这样创伤危重的病人都会转至距县医院420公里外的乌鲁木齐市,由于科室的正规组建,技术力量的补给,为病人争取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减轻了病人繁重的经济负担。不久后的一天傍晚,从院外走来一群人,几个壮汉抬着一位中年男子,危晴天闻讯赶到门诊,得知蒙古族的汉子因骑马摔伤,颅内出血,处于昏迷状态,立即与值班医生将病人推往手术室,进行开颅手术,经过一系列的精心治疗,病愈康复。出院后病人盛邀危医生去蒙古包喝酒,用蒙古族男子特有的豪爽敬献尊贵的客人。
一年半的时间,危医生诊治当地病人近千人,抢救危重病人近百人,培养了神经外科的少数民族医生,为医院填补了技术上的空白,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决心为增进人类的身心健康防病治病救死扶伤,贡献全部的知识和力量,尽心竭力爱护病人,”他把中国医师誓言写在了精河,写在了多民族的友好互尊中。
胡杨,风骨凛凛挺立戈壁,在风霜雨雪中守护家园,维吾尔族人称它为“托克托克”,意思是“最美丽的树”,每一位援疆医生也是一株株默默无闻的胡杨。弹指一挥间,结束了援疆的医疗任务,当危晴天与医护人员告别时,蒙古族的布仁和高娃眼眶里噙满了泪花,“你是不要我们了 ?”依依不舍分明是在挽留,紧紧相拥害怕他的离去。
“从烈日炎炎的夏季出发,到白雪皑皑的冬季启程,从喧嚣纷杂到心灵的沉静,由四季风雨浸润成一种茁壮,在异域将责任惠存飞翔的梦,让梦与日月星光融合起生命的意兴,他们尽情挥洒着生命的能量。“不是为自己,是为社会,人生意义是奉献。”
在那遥远的地方,人们热情地张望,天使奔碌于北疆,送达如意吉祥;在那遥远的地方,霞光印染了胡杨,相拥着民族兄弟,医者仁心放大。援疆医生的故事是一首深情的歌,它会在时光的渡口,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