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大拐弯。
天然石门。
悬崖边的茶马古道。
简易的人马吊桥。
俯瞰怒江大峡谷。
田壮壮导演的纪录片《茶马古道·德拉姆》真实再现了茶马古道上藏族、怒族、独龙族、纳西族、傈僳族等各族人的生活起居、日常工作、宗教信仰等,而故事的背景则是高原地区的自然、原始、博大与神奇之美,主景地丙中洛被称为人神共居的和谐家园。
来到观景台,肾上腺素加速分泌。这是怒江大峡谷中难得的一块开阔台地,烟雾弥漫在十座神山之间,透过飘渺的烟岚,可见一片绿意葱茏的田园静躺在浮云之下,明净得像儿时的眼眸。层层梯田宛如一幅壮阔的画卷连接云端,尚未收割的稻谷香气一阵阵袭来,米黄色的土屋,蓝墙、黄墙、绿墙、青墙、白墙等楼房点缀在斜坝上,远看好像稻田中的积木,再浓烈的色彩都被坝子所吸收,好一幅云山雾水中的田园风光。张开双臂,丙中洛仿佛尽入怀中,演绎一首班得瑞的《翡翠谷》,轻轻间就飘入心底。
观景台的右边是悬崖下的桃花岛。从西藏一路奔腾而来的怒江,在丙中洛南面弯成一个雄浑的“U”形,形成“怒江第二湾”,江水被阻挡得有些恼意,发出轰隆隆怒吼。岛上坎桶村仍有几十户人家,村里狗吠鸡鸣,炊烟袅袅,农闲时泛舟过溜,对唱山歌,真人间净土也。春天时岛上桃花芬芳、莺歌燕舞,秋天时板栗成熟、瓜果飘香,是百年前瑞士传教士跋山涉水带来的种子。一座人马吊桥横跨怒江,这座小小的吊桥,不仅连接了岛内与外面,也连接了人间与仙界;不仅连接了中国与外国,也连接了历史与现实。
如果说丙中洛壮观,桃花岛浪漫,那雾里村则奇妙。站在怒江之滨、山寨对面看去,山峦顶部分不清是水汽还是仙气,将雾里完全笼罩起来;中部的雾霭漂浮不定,宛若飞天的仙女在轻盈地舞动,为雾里增加神秘气息;下部是豪迈奔腾的怒江,激起的朵朵浪花犹如牧童的欢声笑语,将山村衬托得更安逸祥和。此时炊烟从木屋中袅袅升起,天地间散发禅一般的沉寂。“日月万古照不到,一峡终年烟雾里。”木屋间粗壮的古树,借助空谷吹过的香薰,摇曳身姿,庇护这片生生不息的土地,让所有至此的人返璞归真。
怒江大峡谷的每一寸土地,似都可用雄壮与震撼来形容,而这也意味着山路陡峭,交通不便,物资缺乏,生活艰苦。是的,怒江属于深度贫困区,但丙中洛人就跟这片高原山脉一样,不卑不亢,既有坚毅的生存斗志,又有刚强的斗争精神。《茶马古道·德拉姆》中104岁的老婆婆卓玛用才不断重复说:“做人就要做个刚强的人。”在这片生存不易的土地上,每个人都有一番对“刚强”的理解。
怒江大峡谷沿江线是世上最美丽、最险峻、最跌宕起伏的一条路,也是最少为人知的茶马古道,现仍存雾里村到朝红桥这一段通往西藏察隅地区,是一条活着的茶马古道。古道开凿在近乎90度的悬崖峭壁上,宽不足1米,高约2米,长约300米,远眺如一条裂缝横在山腰,近看如一段不规则的虎口,脚下是急流汹涌的怒江。走在古道上,狭窄、泥泞,身体紧贴硬石,一步一步往前挪,既要防止被滚石砸伤,又要防止打滑滚落怒江,很难想象马帮的行进是怎样的艰辛。他们一次次闯过鬼门关,又一次次扛起家庭的重担,如此广博的胸怀不正与雄壮的风光相得益彰吗?
是啊,风景优美,但丙中洛人不敢傲慢对待,而是做大自然的朋友;坝子闭塞,但丙中洛人仍努力沟通外界,乐观且平和;物质贫乏,但各种文化和谐共存,丙中洛人的心灵富足;谋生艰难,但他们从未放弃,而是将生命的韧性诠释到底。丙中洛人的自我进化与救赎之路,展现着生命之美,这不正是他们真正的信仰吗?
文/图 谢锐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