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空万里,吸着春天沁人心脾的新鲜空气,迈步于家乡广袤的田野,我心潮起伏,浮想联翩。放眼前望,直扑眼帘的,除了禾苗随风荡起的层层绿浪,那纵横交错、平整宽阔、白如绸带飘于田间的硬底化机耕路尤为抢眼。凝望它,那一幕幕热火朝天、欢天喜地的情景就立即如电影般呈现在我的眼前……
插秧时节,耕作的拖拉机、插秧机每天迎着晨曦在机耕路上嗒嗒嗒地跑着下田干活。之后的田间管理,摩托车、电动车在机耕路上穿梭来往。有的施肥,有的除草,有的杀虫,有的灌溉,忙得不可开交。收割了,收割机在机耕路上跑着打先锋。紧接着,一辆辆摩托车、电动车、三轮电动车满载打下的稻谷向家乡的晒场驶去。目睹这情景,农民伯伯阿姨个个喜上眉梢,笑逐颜开。
此刻,我想起了过去的机耕路。过去的所谓机耕路,不过是比一般田埂稍大的泥路。与其说是机耕路,不如说是稍大的田埂更为确切。每当雨天,整条路就坑坑洼洼,烂得面目全非。脚背深的泥浆烂如香糊,黏如油漆,滑如猪油。这样的路,人空着手行走都十分困难,要是挑着东西走,其难度可想而知。又因大群的牛长年累月在上面行走,踏出了无数个又大又深的坑。因此,就是晴天,人们行走时也得小心翼翼,否则就会扭伤脚或摔跤。
这机耕路曾发生过很多令人百般无奈啼笑皆非的事。一年夏收,村中的姑娘英姐挑着一担稻谷走在泥泞的机耕路上,突然她身体一歪,啪的一声,跌个仰面朝天。谷撒了一地,她的头发、衣服全是泥浆,脸上也被泥浆溅得密密麻麻。她妈妈刘姨赶忙跑过来扶起英姐,刘姨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阿英呀,妈都认不出你了……”那件事至今记忆犹新。一年秋收,邻居的李姨挑着两箩筐满满的稻谷在机耕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仿佛大风摇曳的树。两箩筐左摇右摆,就像筛米般。虽然她走得步步小心,但还是重重地跌倒了。望着撒满一地的稻谷,李姨的脸沉得如同下雨前的乌云。为此,在村中就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机耕路,滑又滑。摔一跤,眼翻白。”“机耕路,全是坑。挑谷上面走,十有八九被打翻。”
今天,望着机耕路上来来往往畅通无阻的车辆,村民们百感交集,感慨万千,大赞特赞这机耕路给农民耕作带来的极大好处。一位约七十岁,皮肤黧黑,四方脸的老农林伯满怀激动地说:“修了这机耕路真是太好了!我们耕作方便多了!不再像以往那样踩泥浆,踏水窝了!不用担心滑倒,不用担心扭伤,不用担心成为泥人了……”
党的惠民政策如春风阵阵劲吹。家乡铺设了硬底化的机耕路,还建成了灌溉渠。条条长而笔直的水渠穿插在田间,望着它,我不由得想起过去灌溉的种种情景。就算稻田距离抽水机站不远,那水呀,还是很长时间都流不到田里。这不是抽起来的水不足,而是水渠两旁老鼠洞太多,分流了;水渠中的杂草稠密阻挡了水的流动。对此,农民伯伯阿姨又气又恼。今天把洞堵塞了,可明天老鼠又挖通了;今天清除了杂草,没几天又疯长了。每次抽水灌溉,大家都只好慢慢地一等再等罢了。不知何时起,村民们就唱起了这样的灌溉歌:“水沟长,鼠洞多。不见水,只见波。抽水多,灌溉难。仅一次,已够烦。”
今天的灌溉就大不一样了。既快捷省时,又不浪费水,真可谓滴滴到田。农民伯伯阿姨笑了,笑得不见眼睛,笑得合不拢嘴。
溜达在环村公路,装修美观的公共厕所特别引人注目。里面宽敞明亮,通风透气,干净整洁。村干部大强说:“这公共厕所有专人管理,每天都打扫冲洗,定时消毒……”村民们个个拍手叫好,一位头发斑白的王婆婆激动地说:“这样的厕所真是高档,无臭无味。跟以前那露天的,臭气熏天的厕所相比,真是天渊之别啊……”
此外,家乡还修了宽阔的环村路,装上了明亮的路灯,建了垃圾池……
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村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他们纷纷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感谢乡村振兴的好政策。
的确,乡村振兴的政策如一缕柔和的春风,吹进了广大农民的心间,滋润着他们的心田!它又像一缕炽热的阳光,洒在广大农民的心中,温暖着他们的心房!
阳光暖暖,万物生机勃勃;暖暖阳光,绘出了人间最美的画卷!
杜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