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二十多年来,我和妻子由最初的磕磕碰碰,到后来的和谐和美,现在回头望一下,应该是和彼此间能够“互补”分不开的。
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父亲是“科班”出身的木匠,可谓心灵手巧。我刚上学时,他就反复嘱咐道:“好好学习就行,其他都不用你管。”从那时起,我养成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习惯,至于家里的活计,即使有也轮不到我做。倒是儿时有一次母亲炒菜时忘记了放酱油,在一旁玩耍的我提醒她想着点儿,母亲很高兴地和父亲说起了此事。父亲微笑着点点头,并拍着我的小脑袋说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话:“人类中最有创造性的,当推厨师。”也许是他的鼓励使自己提升了对炒菜的兴趣,从此以后,我就注意观察母亲做菜时的一举一动,中学时还研究起了菜谱。妻和我正相反,她在家里是最大的孩子,从小就帮着岳父母干家务,而岳母厨艺是顶尖的,做得是又好又快,很有专业水准。也正因如此,妻在家里养成了饭来张口的习惯,岳母从来也不让她插手做饭。
成家后的我俩和父母住在一个小区,两个人每天上班,下班后就“自觉”地到老人那去“蹭饭”。那时候父母岁数不是很大,也愿意为我们解除后顾之忧:吃完饭一抹嘴就回去,到了自己家里看看电视就睡觉,很是悠闲自在。后来有了小孩儿,更是依赖双方的老人照顾着。我俩的工作随着年龄的增大也越来越忙,吃饭问题多在老人家里解决。父亲是位勤快人,退休后隔三差五来我家里“视察”,浇浇花、做做卫生,至于水龙头滴水、灯管不亮,他三下五除二就修好了,根本不用我俩操心。
孩子初中时进入了寄宿中学,我俩又过上“二人世界”生活。依附了老人们很多年,一下子变成“独立大队”,矛盾顿时凸显出来。那就是妻做饭不行、我干活儿不行。我单位离家远,回家时间较晚,妻比我早到家一个小时,做饭的任务理应落在她身上,妻也愿意担当此任,双方约定一个做饭、一个刷锅,只是妻烹出的菜实在不敢恭维:不是咸了就是淡了,要不就是糊了……几乎没有一次能够满足我的胃口。吵吵闹闹几次后达成和解:前一天晚上定下明天吃啥,妻早回后切好、洗好,我回来后负责煎炒烹炸等后面的环节。父亲岁数也大了,家里的活儿也不能总靠着老人,妻便自告奋勇修理坏掉的物件,除去做卫生、擦玻璃等家务活儿,其他的修修补补由她来“包办”,我做好配合即好。
从那时起,到现在十多年了,我和妻感情和美、关系融洽,平时家里的各项工作配合得也趋于合理、默契自然。用孩子的话说就是:老爸老妈的优势互补形成了良性循环,而她自己还是应该全面继承老爸老妈的优点、摒弃缺点,这样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