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青团店,春低杨柳枝。”在南方,每逢清明时节,人们就将嫩艾叶切碎打成汁水,和在糯米粉中,包上馅料,放蒸笼里蒸熟,作为祭祖、春游的时令小吃。因艾草色青,故称“青团”,也叫“艾团”,或“清明果”。青团油绿如玉,香糯可口,细细品来,那一份淡淡的清香和糯韧绵软的滋味,让人瞬间感到春的气息在唇齿间弥散开来。
青团做为江南较为盛行的清明节令小食,相传最早是为了纪念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民间自发地在寒食节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而诞生的产物。而据考证,青团最初源自于唐代,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明清时期,江浙一带几乎家家户户逢清明必做青团以祭祀,《吴门竹枝词》中写道“相传百五禁烟厨,红藕青团各祭先。”便是人们在清明节吃冷食青团,并用红藕、青团祭祀祖先的情景。
而如今在网上搜“青团”,有个随处可见的典故:话说有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被清兵围困于山区,断了粮食。有同情起义军的农民,将艾草榨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青色米团,置于青草筐里,挑进山去。因米团和青草色近,故瞒天过海,躲过了哨兵的盘查。李秀成吃了青团得以保命,脱困之后,在军中力推青团做法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由此流传开来。如此说来,青团还有作为“野战口粮”的光荣历史呢!
青团香甜绵软,是一款绿色健康的时令小吃,自古以来就深受食客们的青睐。据说当年白居易经过一家青团店,对着那绿油油、胖乎乎的青团垂涎不已,品尝后留诗赞道:“寒食青团店,春低杨柳枝。酒香留客在,莺语和人诗。”宋朝《琐碎录》也有相关记载:“蜀入遇寒食日,采阳桐叶、细冬青染饭,色青而有光。”清代美食评论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这么描述青团:“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粉团,色如碧玉。”且不说味道,单看那绿油油、胖乎乎的卖相,就够诱人口水的。
青团好吃也好做,最常见的做法是:艾草(或鼠曲草、马兰头等)摘取嫩茎和叶,洗净后用沸水焯,焯时可兑碱水,以去掉苦涩味。然后加点水,用搅拌机打碎,即可得到艾草汁。再将糯米粉和黏米粉按3:1的比例调好,加入艾草汁和成面团,依个人喜好,填入豆沙或蔬菜、肉类等馅料,包成拳头大小的团子,大火蒸约二三十分钟即可出笼,放凉后即可食用。
青团不仅是时令小吃、果腹佳品,还有较好的营养和食疗价值。譬如,作为食材的艾叶,富含挥发油、黄酮、多糖、鞣酸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本草纲目》早有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被称为“医草”。而糯米也含有蛋白质、糖类,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是温补强壮之品,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等功效。
“彼采艾兮,为做青团。”在这桃红柳绿、怀旧团聚的清明时节,一家人围坐于灶桌之间,做青团、蒸青团、食青团,何等快哉?蒸气氤氲,其乐融融,手捏温香软玉般的青团,或狼吞虎咽,或细嚼慢咽,吃的固然是美食,品的却是这个鲜美的春天,还有幸福的滋味!
项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