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周六上午,我吃完早餐后习惯性回到单位,见刑庭钟庭长的办公室门开着,我于是走进他的办公室。
只见他办公桌面上叠着厚厚一摞卷宗,他正趴在桌子上,在用一个比巴掌还大的放大镜阅看案卷。我看到此情景非常诧异,心想,钟庭长眼睛有这么严重的老花吗?怎么用这么大的放大镜阅看卷宗?他可是刚五十出头!
办公室很静,他非常专注,竟然没有察觉我“贸然”进入他的办公室。一缕晨晖从窗外斜射进来,在灯光和阳光的交融下,钟庭长的头发镀上一层淡淡的晕影,两鬓的白发格外显眼。
我十几年前在一次会议上认识钟庭长,当时我俩分别在不同的基层法院工作。他戴一副近视眼镜,那时的他满头浓密的乌发,梳得整整齐齐,意气风发,满脸红光,双目炯炯有神,法院人特有的耿直憨厚里透露出一股坚毅,给人一种干练、利落的印象。
交流中得知,他大学不是读法律,当法官是半路出道。他大学毕业分在外贸部门工作,当年的外贸部门可是香饽饽的单位。那时,他才二十出头,正是人生中最朝气、美好的年华,又是当年那个外贸单位唯一的大学毕业生,被重用的业务骨干,前途无量。然而,他1991年却从外贸单位考进了法院。我问他为什么改行当法官,他说热爱法律。就是这简简单单的热爱,注定了他比其他人更多的付出。进入法院后,他从零开始,自考了法律本科并毕业,从一个地地道道的法律门外汉成为了精通审判业务的行家里手。
幸运的是,十年之后我俩成为湛江经开区法院的同事,我对钟庭长就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钟庭长就因为热爱法律工作,便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湛江经开区法院“案多人少”,为了完成办案任务,经开区法院里要求干警每周二、周三、周四晚上固定加班。许多干警为了完成办案任务,除了晚上固定集中加班外,其他时间包括周六周日也经常加班,钟庭长便是其中一个。长期如此,是一种艰辛的付出,对于这种付出,他不仅不在意,不计较,还“辛苦并快乐”着。近年来,法院每年受理的案件大幅递增,他在所在的部门结案数和结案率总是在前列。特别是他内敛、严谨、求真的性格作风和娴熟的业务能力、审判技巧,突出的工作成绩得到大家的认可,现在的他已经是湛江经开区法院刑庭庭长,业务骨干。他为人从不张扬,工作从不服输,平时勇于担当,总是请求办理一些复杂、疑难、重大的案件,湛江市三年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最大的黑社会案件就是由他审理。此案证据412册,每册200页左右,约20万字,历时4天审理。该案判决书初稿是800多页,60多万字,定稿是617页,40万3千字,他花了一个半月时间来书写和校对,短时间内要审核20万字的证据,书写和校对40万字的判决书,工作强度可想而知。该案件的成功审结,成为湛江扫黑除恶工作的标志性案件,湛江经开区法院被评为“湛江市扫黑除恶先进单位”,湛江经开区法院刑庭被最高法院授予“扫黑除恶先进单位”。可是,他那双曾经明亮的眼睛,如今阅读卷宗需借助放大镜了,那头乌黑的头发也“染上”了白霜,那张青春活力的脸已布满了皱纹。
虽然说岁月是一把无情杀猪刀,但于物质和文化生活非常丰富的当今而言,很多退休人员仍然显得很年轻,相比之下的钟庭长确实显得苍老许多。
他突然发现我站在他办公桌旁边看着他,赶忙放下放大镜,向我嘿嘿地一笑。我可是走进他办公室门口许久了,可见他阅读卷宗的认真。
“眼睛不好使了,所以要借助放大镜看卷宗……”他晃了晃手中的放大镜,似乎有点不好意思。
“辛苦了!要注意身体,要劳逸结合!”我跟他打了招呼就转身离开,但我转身一刹那,我的眼睛就湿润了……哪有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罢了。
钟庭长只是法官队伍中普通的一员。这个掌执法律之剑的法官群体为了社会的安宁“惩恶扬善”,“伸张正义”,默默地以青春铺就社会主义的法治道路,以汗水谱写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光辉乐章,用生命书写了坚如磐石、鲜红炽热的法治初心。
这就是我们新时代可爱的法官。
钟庭长的平凡和默默奉献,让我看到建成法治社会的希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