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还是那片天,高远湛蓝,溪还是那条溪,碧清透亮。这里就是休宁板桥乡梓坞,与江西婺源接壤。前次回梓坞,不禁让我回忆起当年那难忘的岁月。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师傅是评茶师,每年三月初都要赴茶区搞茶园调查。但他总选偏远且交通不便的梓坞生产队。师傅是婺源人,而恰恰这里母系语言是婺源话。原来梓坞离婺源非常近,两者本是一脉相承,师傅在这里找到了家乡的感觉。
梓坞的妇女很勤劳,天刚亮她们就要起床,赶紧把米洗进小木桶放入锅里蒸,同时把猪食煮上,然后不约而同地赶到河边。河边已有说笑声了,有衣物的来洗衣物,没有的把抹布、拖把等也拿来凑热闹。是的,这是她们一天中快乐的时光。看得出,她们很爱干净。尽管大多穿的是旧衣服,但即使泛白也绝不带丁点污渍。接下来,打猪草,弄菜园。而一天最辛苦的要数上山打柴。除了雨雪天和大过年,几乎天天都能看到她们背着柴火回家,柴不仅要天天用,还要多烧些小杂木以便攒足冬天烤火用的木炭,所以这里的妇女很多人还没到年纪都有些佝偻。
我跟着师傅第一次进梓坞是三月头上,那时是沙子路且很窄,二十公里路用了三个小时。我们是被队长直接接到家里的,村里人不时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看得出师傅在这里很受欢迎。一路颠簸还没顾上喝口水就直接被请上餐桌,这是一张八仙桌,沾了师傅的光,我和师傅在上座。再看上的菜,全荤,有的还上两份。大多菜都是蒸的,鱼也是蒸的。这里喝酒用的是小杯,先干三杯再敬酒。席间还有许多村民过来向我们师徒问好拜年。接下来三天三夜,让你真正感受到什么叫贵客。拜年拜到三月三(阴历),可能就指这里吧。山里气温比外面要低三五度,尤其早晚。因此家家都有一个很大的烤火箱。火箱中间搭块板,只坐四人,瓜子,花生等放上,拉天扯地,谈工作,反正我几乎没听懂(师傅讲的都是地方话)。也许是酒和火箱温度适宜,我早昏昏欲睡了。
我是六点起床的,外面还黑乎乎。从村头走到村尾,从上村走到下村,可能因为早了,也可能年还没过完,没碰到一个人。村里的路是用大小不一的青石铺成,路两边的房屋大多是木制结构。也有几户和队长家房屋一样,正面是一堵砖砌成的墙,里面也全是木制的。一条河从村头流过,河水清澈,水流湍急。这条河是梓坞的母亲河,不仅可以用来发电,每年五六月雨季,一些村民将木头扎成木排顺水而下,放排为生。
早餐更是让我目瞪口呆。竟然又把酒盅摆上,火箱坐四人,箱外还坐俩人。中间放块板就当餐桌,五六个小碟,卤猪肝、油炸小黄豆、腌猪头肉等。原来这里过年,来客人,红白喜事,造房子都习惯早饭上酒。还好,早饭不劝酒。会计告诉我们队长一早就去婺源红光了,落实今晚戏班子来村演出事宜,让我们今天好好休息,明天再去茶园调查。
我跑过不少地方,但像这里年味这么浓、年过得这么长的还是鲜有的。从腊月吃年猪饭就渐渐进入年的氛围,接下来打米糕、做米糖、炸面花……一天比一天年味浓了。这或许也和当地的气候有关,到了十一月,白天特短,天也特冷,一遇雨雪天气就封山封路了。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还有自己专门的舞龙舞狮队伍表演,在没有电视的岁月里,这样的热闹着实让人难忘。
再见了,记忆里的梓坞,温馨的梓坞,我会永远记住你的山水和热情。
王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