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飞云洞外飞流直下 吴建新 摄
朱期昌摹写顔体石碑 资料图
○ 吕永超
西塞山区中心南面狮子山(古名回山)上的飞云洞,不是一般的山洞。在唐代,这里隐居了受到同辈杜甫、后世欧阳修敬重的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元结。
(一)
回山在唐朝是一块蛮荒偏僻之地,以石为怀,并蓄泥土,孕育了大树、灌木、藤条,它们相互缠绕,又如网,笼罩着回山,使其显得幽深、神秘。
公元754年夏末秋初的一天傍晚,回山上空闪电扯裂了乌云,乌云哧哧燃烧,雷声隆隆作响,大雨哗哗倾倒,大地震动。突然,回山响起轰隆隆几声巨响,山巅陡然崩塌下陷,隐藏在山体深处的溶洞露出峥嵘:洞中三洞,上洞出云,中洞出水,下洞出风;上洞在山顶绝壁之下,嵌岩朝东面江。中洞泉水不息,涌水出洞,银瀑百仞,直挂悬崖。这个溶洞有了自己名号:飞云洞。
公元755年,飞云洞迎来了36岁的元结,他以诗文把这里的山水作了提升,他和它一起,堂而皇之地写进中国文学史。
这一年,元结所生活的唐王朝,玄宗腐化昏聩,奸相李林甫执政当权,杨国忠炙手可热,对上大献神仙之术,许多正直之士被放逐,有的甚至横遭杀害。
这是一个辉煌灿烂与暗中作乱的阴谋并存的年代。安禄山、史思明乘机举兵作乱,玄宗出逃,长安沦陷,大唐帝国江河日下。
这一年的上一年,元结终于擢进士第,但并未参加制科考试,无缘步入官场,依旧偏寓鲁山商余。“安史之乱”暴发,其父元延祖还特别训诫元结:“而曹逢世多故,不得自安山林,勉树名节,无近羞辱。”元延祖虽身在山林,却心系国家,立场分明,激励小辈树立名节,不与逆党为伍。“安史之乱”第二年,元延祖带着遗憾离世。元结为避免叛军杀戮,率领家族人口,南奔襄阳,走汉水、顺长江、去武昌(今鄂州)避难。
武昌(今鄂州)自春秋战国以来,始为东楚首府,三国时期作为东吴国都和陪都,与南京并称“东都”“西都”。唐朝的西塞山地区,属武昌管辖。元结乘一叶孤舟,从武昌沿江而下,行至西塞山下,望见立于峭壁之上的飞云洞奇景——从悬崖飞泻而下的瀑布,令他怦然心动。于是,居无定所的扁舟,在西塞山脚下江岸边系定,他整一整衣袂,走上去飞云洞的山路。
从这一时刻起,寂寞的飞云洞迎来了元结。元结不再寂寞,他趁归隐之际,将忧世的心态梳理成诗文,明道、言志。
(二)
飞云洞尽管很逼窄,但为元结提供了一个伸直膝盖、挺直腰杆的空间,托起了一个中国文人情系苍生、心忧天下、关注现实、直面人生的造型。
神州大地河山遍布,元结为何独独选中飞云洞?
偶然寓于必然之中。1200多年前的回山,与长江南岸之间,没有朱门红楼、雕栏粉墙,也没有风摆杨柳穿街过市的时尚女子,有的是丘陵山地、湖泊港汊,鹤唳猿啼、虎啸狼嚎。在这片原生态之地,元结能够结缘飞云洞,恐怕与他的朋友董某和西塞山、道士洑有关。
董某时为江夏郡太守,与元结素有来往,曾让元结代他写过上奏肃宗的《自陈表》,笔力雄健,力陈江淮兵马都督永王璘“总兵东下,傍牒郡县,皆言巡抚”,并非“叛逆”。肃宗主事,“北集戎事”“南奉圣皇”,是乱世之秋。此情此景,元结与董某,心有灵犀、敢言真话,非志同道合所不能为。朋友是另外一个自己。元结遂从襄阳转道江夏、武昌,找到暂时的安身之地。
飞云洞旁是千古西塞山。东汉和三国时期,“危矶插江生,石色擘青玉”的西塞山,就已经是兵家必争之地、金戈铁马古战场。紧挨西塞山的,是商贾集聚买卖昼夜不绝、古渡舟楫繁忙的繁盛集镇道士洑。飞云洞与此相距不远,元结隐居于此,实则是“小隐隐陵薮”,陵薮太冷落,“大隐隐朝市”,朝市太嚣喧,不如两者得兼,何尝不可!
(三)
公元756年,道士洑古镇樵夫上回山砍柴,在距离飞云洞不远的竹林间发现一草屋,一中年隐士坐卧在突兀的悬崖边,背依雾气升腾的飞云洞,一会儿抱卷诵读,一会儿远眺长江。
樵夫后来知道,这个中年男子不是游历山水的诗人,是避难到此的元结;飞云洞不是元结的一个驿站,却是他才情流溢和人生行迹的一个汇聚点。
元结看好飞云洞,他要为自己起一个别名,纪念在飞云洞隐居的这段时光。飞云洞有“滑滑涌出”的异泉,波光潋滟,“不知所在”。他灵光一闪,用“漪”字概括多好。而人在异乡,举目无亲,国恨家仇时时包裹着他,痛心疾首。他站在飞云洞前,远望西塞山,无限感慨,此时的心境如其数百年之后的晚辈——明人杨慎在《临江仙》所形容的那样:“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让苦恼随江水流走吧,暂且避难于此,韬光养晦。于是,去三点水改“漪”为“猗”,取《诗经·小雅》中“节彼南山,有实其猗”中“猗”意,让自己内心更加强大起来。
元结又环顾飞云洞内,钟乳千奇百怪,光润似玉,这不正是《尔雅·释器》所言“东方之美者,有医无(巫)闾之珣玗琪焉”?!“玗”就是美玉,“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畅,等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使,繁之方也。”元结在飞云洞期间的别名“猗玗子”,冲破胸中块垒,带着他的高洁情怀应运而生。
(四)
在飞云洞里生活,与元结相伴的,只有孤烟、夕阳、冷月和恼人夜雨。但孤独又是一种相当难得的境界,只有这个时候,才会从尘世的喧嚣中沉静下来,心平气和地梳理自己的情感,或远或近地思考家国大事。承载他思想的诗文,融合自我,走向内心,汩汩流出。
名篇之一《虎蛇颂并序》,毫无衰飒之气,意兴飞扬,质直激切,刺世疾邪,批评世人尔虞我诈、道德崩溃的丑恶现象,承接了他本人在此之前所作的《恶圆》《恶曲》《时化》所言的“人之毒”“人之媚”“人之诈”“人之贪”等的余绪,洋溢着感性魅力,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他在文中高标的“以颂为刺”“救时劝俗”,切中时弊,震聋发聩,至今还有借鉴意义。
短文《异泉铭并序》,承继了前辈、河南老乡郦道元鸿篇巨制《水经注》的精神风貌,但跳开地理著作的束缚,从“独旌”山巅涌泉“时异”“事异”“理异”之“异”出发,阐明“君子之德”,真是标新立异。《异泉铭并序》对后代影响颇为深远,如同一株大树,向四周投下覆盖广阔的浓荫。颜真卿特别欣赏该作,挥毫泼墨书写一遍,让工匠勒石刻碑,派人送到飞云洞来,立于洞口旁石壁上。颜自唐玄宗至唐德宗皆在朝为官,四朝元老、位高权重。他此举,宛如风雪中送上一盆炭火,温暖了元结的身心。
可惜的是,明嘉靖之后,颜真卿这款真迹石碑不见了,人们看到的是明书法家朱期昌摹写颜体的又一石碑。不是朱期昌胆大妄为,实在是事出有因。
明嘉靖中王世贞为邦伯(州的行政长官),久闻颜真卿碑刻大名,下令武昌令拓印进呈。县令邀功心切,竟将碑石车载以进。无奈路途遥远,坎坷不平,车马仰翻,碑石玉碎,不知所终。
(五)
从明代开始,飞云洞建起道观,之后多次倒毁又多次重建。如今,这里琉璃翘檐的道观楼依山而立,数尊铸铁大香炉庄严地肃立在殿前和厚重雄实的山门外。游客进进出出,太多人却不知道,唐代大文学家、政治家元结在这里归隐读书两载,心存天下,忧国忧民。
实际上,元结和飞云洞是黄石地区一张含金量很高的文化名片。“玗洞飞云”是大冶地区古八景之一。不仅如此,它还是黄石地区早期革命策源地。1922年3月,林育英带领第一个党组织——大冶钢铁厂组的同志们,在此多次开展过党组织活动,传播革命真理。1962年1月,飞云洞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其赋予了浓厚的红色印记。
无形文化必须有形化,方能进一步传承,所谓文以旅传,旅以文兴,其结果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通过发掘元结和飞云洞的内涵和价值,走差异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把更多文化内容、文化符号注入其中,讲好元结和飞云洞“有意义、有意思”的故事,增强文化体验感和文化吸引力,这里一定能成为一个新的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