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初中时,我就喜欢写写画画。当时我就读的塘围中学有一本名叫《锦林》的校刊,我记得很清楚,每个学期出一本新刊,我还在校刊上发表过文章呢!领到过几块钱稿费,尽管只有几块钱,但对于当时的我可开心得不得了。后来因此加入学校的文学社团,负责文学社的蔡开瑛老师有一次带我们到学校“生物园”上作文课,我们二三十个文学社员围着老师坐在草地上,老师当时说了什么早已忘记,但那一刻的阳光却一直在记忆的深处闪烁。
我的文章《我的老师》第一次在《阳江日报》变成铅字,我拿着那张报纸看了又看闻了又闻,兴奋得晚上失眠了。这篇文章被我一直保留至今。第二篇文章是在《阳江文艺》杂志上发表,收到样刊后我同样是又兴奋又难眠,那种美妙的感觉如一湖春水在心底轻轻地荡漾。
初中毕业后,我读了技工学校。技校订了《广东职业技能》报,每周日晚校团委会学生干部会将之派发到各班。我又忍不住给《广东职业技能》投稿,在技校的两年时间,我在该报累计发表了十几篇“豆腐块”。有位老师读了我的文章后,对我赞美有加。现在回看,当年的文字其实还很稚嫩,尽管当时那些作文经常作为范文在班上宣读。
技校毕业后,我踏上了社会,后来忙于生活与工作,结婚生子,为人妻母,内心深处的文学梦越来越远。我也很少看书,无暇写作。直到2021年底,我在刷朋友圈时遇到了一本绿色封面的《时光煮雨》,看到是阳江本土作家写的书,突然感到很亲切。于是问一个朋友要了购书链接。书本购回后我认真地进行了阅读,从中看到了作者寻梦的过程:为了更接近自己的文学理想,积累更多的人生经验和阅历,他毅然决然辞掉稳定的山区公立学校教师“铁饭碗”,向大千世界出发。期间他做过水果商贩卖过手机,开过工厂进过单位,不安现状几经折腾,现在是一家国企的职工,老婆孩子车子都有了,还出了两本书。书中关于文学的一些只言片语唤醒了我内心深处的文学梦。我写了读书心得,还发给作者看,得到了作者罗强的肯定和鼓励,他建议我投稿,并把投稿邮箱发给了我。不久后,这篇读书随笔发表在《阳江日报》“悦读”专刊。
这让我突然又有了写作的冲动,于是我把写好的文章投稿到了本土的报纸:《阳江日报》《阳东》《阳春》等。没想到的是,有些稿子很快就刊发出来了,这对我的鼓励特别大,也正式激发出了我的写作热情。近一年来,我陆续在《阳江日报》等报刊发表了18篇文章。我也深知自身有很多的不足,正如文友娴姐经常真诚地对我说,你的文章就像一棵婆娑的大树,生机勃勃,但是要经过修剪才会呈现出美感。她建议我厚积薄发,文章写好后先放一放,多修改几遍再投出去。对此我深表认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学也是需要土壤的。我很感谢阳东作协,这真是一个有温度的文学家园,让我感受到一种家的温暖和关爱。每当有文友在《阳江日报》上发表文章,大家都会赞美与鼓励,让人心里感受到一股暖流在流淌:你不是在孤独前行,身边还有一群人与你同行。
文学的路道阻且长,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坚信文学散发的微光能够带来慰藉。
麦晓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