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是一个神奇而伟大的地方,革命历史雄浑深厚,革命精神光荣伟大,是“红色革命的摇篮”。红军长征到达延安以后,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生活战斗了13个春秋,中国共产党由弱小转强大,由失败走向胜利,中国革命由低潮转向高潮,由曲折走向顺利,最终取得革命胜利。
为更好地宣传延安的革命精神,展现延安雄浑深厚的革命历史,延安大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培训学习,采用“实景教学+现场讲解+现场教学+专题教学+激情教学”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开展主题培训教育。实景教学和现场教学时,老师带着我们走出课堂,拿着小马扎,走进现场,面对实景进行体验式学习,别开生面的实景课堂,新鲜、新颖;别开生面的讲故事授课形式,生动、激昂。在梁家河,在枣园后园西沟口广场,在枣园革命旧址,我们随意而从容地坐在小马扎上,身临实景,聆听老师们讲述在那段艰苦斗争的岁月里,这里曾经发生的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故事。时空交汇,我们近距离触摸那段历史,走进那段历史,切身感悟和深刻体会那波澜壮阔、激情燃烧的岁月,叩击心弦,开启思考,让我们感染和震撼,心灵得到洗礼和升华。
在那几场现场实景体验式学习中,小马扎给予了方便和帮助,让我们潇洒从容。于是,我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了这张简约、轻便、美观、舒适的小马扎。
马扎为一种小型的坐具,其工艺独特、外形美观、坚固耐用、携带方便。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延安以后,或因条件所限,可折叠、易于携带、便于放置、透气性好的马扎,便被红军广泛使用。我们在那些开放展览的革命旧址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旧居中,都不时看到马扎的身影。其实,毛主席也是喜欢坐马扎的。在延安毛主席的旧居,实物展出中大多都有马扎;毛主席在延安时期和解放后一段时间里留下的照片中,有不少他从容坐在马扎上运筹帷幄、谈笑风生的照片。而且,看了毛主席的不少旧照片,我以为,坐在马扎上的毛主席,另有一种自然大方、潇洒自信、从容大度的风采。如在延安时期,毛主席坐在马扎上与一位开明地主谈话的照片;毛主席在房前,坐在背后搭着外套的马扎上休息的照片;毛主席坐在马扎上与几位同志听一个同样坐在马扎上的外国人讲话的照片……而我以为,毛主席坐小马扎有范儿的照片是,1942年5月23日延安文艺座谈会结束时,参加座谈会的代表参加合影,毛主席和朱德、任弼时、王稼祥、博古、凯丰、徐特立、丁玲、胡绩伟等代表,在第一排坐在小马扎上与其他代表合影的照片;1954年4月18日下午,毛主席在公安部长罗瑞卿和故宫保卫科长韩炳文陪同下视察故宫,由东登道上神武门城楼,顺着城墙向东、向南,途经东华门、东南角楼,到达午门,由午门下城楼,回中南海。在东华门城台上,毛主席坐在小马扎上休息时,与故宫保卫科长韩炳文亲切交谈的照片。
诚然,在延安培训学习,那几场别开生面的现场实景体验式学习,让我们也亲身感受体验了小马扎的方便、亲切的魅力。
梁家河村是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一个寂寂无名的村落,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还不通公路、不通电,村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生活。1969年,一群北京知青的到来,打破了村子的静谧。就是在这样一个普通陕北小村庄,就是这样一群普通的北京插队知青,走出了我们新一代的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我们走进村子里,在土坎上、民房旁、树底下,坐在小马扎上,面对实景,老师深情款款,情景再现,在这古老厚重的黄土地上曾经闭塞、贫穷落后的村落里,一群来自北京的知青在这里渡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经受住考验,感知了农村和农民,懂得了人生,学会了坚韧和坚强,党性和革命意志都得到了锤炼。我们置身村子里,听着老师娓娓述说,看着那些低矮的房子,和泛着黄色的泥土、山坡,看着房前屋后、山下山上那些蓬勃生长的树木,触景生情,思维启开,我们深情地感悟那段历史,感悟当地农村农民,感悟当年那一群北京知青的艰苦生活,心潮起伏,百感交集。“知青情、知青理、知青魂”在梁家河村流淌,也在我们的心里蔓延。
在枣园后园西沟口中央社会部旧址门前,我们坐在小马扎上,老师给我们讲述了共产主义战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张思德的故事。张思德是四川仪陇人,1933年12月参加红军,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经担任过中央警备班班长和毛主席的卫士。1944年9月5日,他带着战士在执行烧炭任务时,遇窑洞突然塌方,他奋力将战友推出窑洞,自己却被埋在里面,牺牲时年仅29岁。为悼念张思德,中央机关和中央警卫团在枣园西沟口操场上为张思德举行追悼大会,毛主席参加了追悼大会,并发表《为人民服务》的演讲。中央社会部旧址旁边的操场,就是当年为张思德举行追悼大会的地方,现在建成了张思德纪念广场,安放着张思德高大的雕像。我们亲临历史发生地,思绪更加接近、靠近、贴近历史,见景生情,睹物思人,让人联想和想象,灵魂触动,真实感、可信度油然而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战士张思德的高大形象便在我们的面前,我们的思想上立体起来、丰满起来。
在枣园革命旧址,我们坐在小马扎上,听老师情真意切地讲述白求恩不远万里,到中国来参与抗日革命的故事。诺尔曼·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他把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1938年,他来到中国参加抗日革命,呕心沥血为中国的抗日革命工作。1939年因病逝世。毛泽东称其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我们坐在小马扎上,看着那些当年作为中央机关办公场所的简朴房子,想象当年抗日革命的艰苦,感受当年已是加拿大中产阶级、医术精湛、爱好广泛、生活优越的白求恩,为了革命信仰,率领一个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不远万里,转辗来到中国。诚然,若没有坚定的革命信仰,没有对中国抗日革命的理解,没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无畏的革命牺牲精神,白求恩不可能放弃一切,来到中国参与抗日。坐在与历史关联的场景里,老师深情叙述,激荡着我们的想象与联想,叩击着我们心灵,我们深深被感染、被激动,热血沸腾,思绪穿越到那段历史,对话历史,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的形象,以及他不远万里来中国参加抗日革命的故事,便在我们心中鲜活起来。
延安是一个神奇而伟大的地方,她有革命纪念地445处,珍藏文物近7万件,现存革命旧居140多处。延安是中国红色旅游景点最多、内涵最丰富、知名度最高的红色旅游资源富集区,是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革命遗址群。还有数不胜数的革命故事和传说,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人激动、振奋。而且,一张小马扎,让我们在革命圣地延安方便地、亲切地临现场,看实景,听故事,贴近历史,触摸历史,感知历史,感受历史,感动历史,情景交融,形成深刻的感悟体验,这着实又是一个额外的大收获。
延安的小马扎,我赞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