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安好,瞬间眨眼而过,在时光的流逝中,我们安心聆听着节气轻快的脚步声。空气中渐渐开始弥漫起肃杀之味,忽一夜寒流袭来,大地蒙霜,秋天最后一个节气——霜降如期而至。
冬来之前,寒霜先至,它如一道分水岭,不经意间就将两个季节分开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这样诠释霜降:“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节气,气遇冷成露,露遇寒凝霜,天气由凉变冷。古人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豺狼开始大量捕猎小兽,以便度过不易觅食的冬天;二候草木黄落,野草枯黄、树叶掉落,大自然即将进入冰雪覆盖的冬季;三候蜇虫咸俯,寒气袭来,连蜇虫也蜷缩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气候越发冷厉的霜降,为冬天的登场做了最后的预演。
霜降时节,秋风瑟瑟,绵绵秋雨,天高云淡,秋高气爽,落叶归根,这就是深秋风景如画的真实写照。太阳的光芒愈来愈温柔,它的光辉洒满了大地,但带给人的是舒服和暖和。瓦蓝的天空中,白云不断演绎着神奇,卷云、鳞云、积云变幻莫测。秋风掠过脸颊,冷意飕飕,零星的枯叶婆娑摇曳,不时有叶子飘飘摇摇曼舞着落下,不舍得告别根的孕育,便悄然回归大地。林间的小道上铺满了落叶,踩上去“淅淅索索”作响,似乎正与大地窃窃私语,不断诉说着往日树与叶的缠绵情丝。院子里的花花草草,有的叶子也慢慢变黄、掉落,看着稀疏的叶子,给人平添了一份伤感。“霜打菊花开”,而遍地的小野菊,却开得如火如荼,它们仰望着“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枫叶,见证着秋天的浓墨重彩、丰硕收获和人们的喜笑颜开。“春去苇叶青,秋来芦花白”,沟坡边芦苇的叶子已成枯黄,一簇簇洁白的芦花,曼妙婀娜,优雅生动。一眼望去,那连片的芦花随风飘摇,柔柔的花絮漫天飞散开来,别有一番诗情画意,尽情呈现着秋天的精彩与浪漫。
广袤的田野里,稻谷、玉米、花生等都已收完了,昔日生机勃勃的景象不复存在,庄稼变得无精打采,失去了往日的精神。只有寒露前后种下的麦子钻出了泥土,一行行、一垄垄,展示着嫩嫩的绿,宣扬着蓬勃的生机,远看似一条条格子形的绿毯子。清晨的薄霜,在阳光的照射下,融化成了一颗颗小水珠,逗留在嫩绿麦苗的叶尖上,秋风拂过,瞬间滚落下来。刚栽下不久的油菜在寒霜的袭击下,依然保持着茁壮的身姿。而农人们一边收拾着收割后的残局,一边进行着新一轮的田间管理,浇水补灌、查苗补种,他们在欣喜中收获今年,又在努力中去播种明年,就这样以横戈待旦、蓄势待发的姿态,凝重地打发这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
霜降时节,是深秋的最后一次回眸。在静静的晚秋,看着树叶和阳光从枝杈上簌簌飘落;微雨黄昏,看着落叶凋零,人们总会思绪万千。“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样的秋色,让诗人张继的心中不由自主地生出许多无奈与悲凉。白居易在《村夜》诗中写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他以白描的手法描绘了霜降后的乡村夜景,既有萧瑟凄凉,也有奇丽壮观,于清新恬淡中蕴含了浓浓的诗意,而萧萧凄凉的景物中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李白的《静夜思》别有一番意境:“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此诗虽非霜降日所写,但月色如霜表达的是秋夜的寒冷,所以必定写于深秋,皓月当空,月色如水,自然引起诗人的丰富联想。宋代诗人欧阳修的《新营小斋凿地炉》描述了霜降时节人们的生存状态,“霜降百工休,居者皆入室。墐户畏初寒,开炉代温律。”各种室外的劳作都停止了,人们开始准备猫冬了,把门窗缝都用泥涂严,屋里生起火炉来替代暖和的天气。而诗人王冕在《舟中杂纪十首》中写道:“老树转斜晖,人家水竹围。露深花气冷,霜降蟹膏肥。沽酒心何壮,看山思欲飞。操舟有吴女,双桨唱新归。”描写了霜降时节的舟中之景,一反萧瑟之气,秋天的精致在诗人笔下逸兴遄飞。老树斜辉,流水人家,含露秋花,以及霜降时分肥美的螃蟹;沽酒看山,更是使人心情十分爽朗;连操舟女子归家时,都是唱着歌儿的。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啊。
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随着“霜降”裹挟着秋日里最后一缕和煦的秋风,带走秋天的最后一缕残阳,冬季便将悄然而至。不管四季如何更替,生命总有恒常的温暖,霜降目送着一个季节的流逝,迎来的又将是一个生命的轮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