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有微信好友在朋友圈里发了上世纪80年代黑白电视机的照片。因为年龄相仿,我们彼此回忆了童年家里拥有黑白电视机的快乐与自豪,对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后物质丰富的生活也倍生感慨。
1982年我家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虽然在那个讲万元户的年代我家算不上是万元户,不过在当时能拿出近千元买电视机的农村人家是很少数的。
那年,我家盖楼房。记忆中,当时泥水大工的工资是每天2.5元,小工每天1.2元。为了能给家里省钱,姐一有空就带着我筛沙子(用网筛过的沙子才能批墙)。姐只长我两岁,个头并没比我高多少,却在调皮捣蛋的我面前俨然一副小大人的模样,说:筛沙子的活轻,咱俩能干,你别乱窜捣蛋,好好帮姐筛沙子,等省下钱了,让爸分咱一人一半。虽说是“合伙”,但活往往是姐一个人干,现在想想,那时的姐是要帮家里干活,怕看不住我,哄着我的成分可能更多!
姐的个头虽然没比我高多少,但晒得黝黑的脸上却满透着农村女娃吃苦耐劳的韧性,干活的时候总是很卖力,每次铲起小半铲沙子用力向斜立着的网筛甩去时,脑袋后面扎的着两根“马尾巴”总能随着身子和脑袋的摆动迅速甩出一个半圆形。
每筛一堆沙子,姐总说:又省了一个小工一天1.2块钱工资。那时的我还小,完全没有钱的概念,只知那一分钱一张的纸票,1.2块钱该有厚厚一沓了,这在一毛钱可以买12颗糖的年代,想像中厚厚的一沓纸票,我是充满着憧憬的,可惜的是直到新楼房盖好了,我都没能拿到充满着诱惑的想像中那厚厚的一沓纸票。
搬新房时,爸花330元给妈买了一辆斜双杠自行车,又花了800元托人在深圳买了台黑白电视机。电视机买回家的时候,我那个高兴啊,恨不得开个广播让全世界知道。
“我家买电视机啦!”不一会儿工夫,基本上全村的小伙伴们都知道了这个“喜人”的消息,大家很快聚集在我家的新楼房,露出羡慕的眼神围观着那个“黑呼呼”还没拆塑料包装袋的家伙。
印象最深的是:从此,我家院子晚上人特多,晚饭后,爸把电视搬到院子里,附近几个村的都会来看电视,大人坐凳子,小孩子脱了鞋子坐鞋子上,或干脆两手托腮或蹲或坐在地上,津津有味地看带着点“雪花”的只能接收几个频道的电视。
夏天的时候,每天晚上,妈还会煮一大锅凉茶给大家喝,因为爸是乡村医生,所以我家凉茶也特别受欢迎,很多人还常常带上瓶瓶罐罐来装了打包走。再后来,常来看电视或打包凉茶的附近村民时不时会带上些柴火来,我家的柴房一年到头都满满的。
从那时起,我就似懂非懂:待人好,有时只是一句贴心的话,有时只是生活中偶尔的一件小事,哪怕很小的事,做得多了,总有人记心里,最终得到的肯定比付出的多!
往事仿如昨日,瞬间我成了中年油腻大叔,穿着开裆裤衩满村跑的情景只是偶尔夜深人静时忆起。那时候,每个人脸上的笑容特别的纯真,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