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春,陈信材受南路特委委派,回到祖籍地泮北村发动群众,扩建遗风小学。学校坐北向南,背靠妗岭,南望圆山岭。
三月的一天,我们在春光中踏进坡头区官渡镇泮北村遗风祖祠的大门,心情不禁为之一震,顿觉庄严而肃穆。大门东边的第一间,是特工委书记黄景文从事抗日工作的卧室,桌子上竖立着黄景文年轻时的一尊蜡像,里面是一张木板床。黄景文1914年1月15日出生于广东省惠阳县,1932年以优异成绩考入黄埔军校,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吴川县工委书记、吴廉边特派员。为避开国民党的搜查追捕,以教师的身份住进遗风小学,秘密从事抗日救国活动。
凝视蜡像,眼前似乎弥漫着当年抗日的战火硝烟。
1944年农历10月初6日,日伪军疯狂袭击遂溪县湍流村,射杀禽畜,实施残暴的抢掠行为,企图压杀、消灭联防队的武装力量。黄景文闻讯,立即作出部署,并带领游击小组穷追至钩镰岭附近,把日伪军堵住,接着展开一场声势浩大的钩镰岭战斗。黄景文亲自组织指挥,后在詹式邦部队的支援下,一举打败日伪军对我游击队的疯狂袭击,取得战斗重大胜利。为打击日伪军的嚣张气焰,泮北村民会同遗风小学师生近百人参加战斗。钩镰岭之战,大灭日伪军的威风,大长南路人民的志气,为后来抗日队伍的不断壮大奠定基础。
走进吴廉工委机关设置的会议室,眼前仿佛展现1940年6月,中共南路特委周楠在这里主持、召开为期10天各县特派员会议的场景。晚上,在暗淡的煤油灯下,周楠、黄景文、陈信材等,正在商议抗日联防、扩大边区游击队伍,为打败日本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周密的部署……
院内最东南的一间,是周楠书记的居室。周楠,1907年12月1日出生于中山县第五区平岚乡的一个贫农家庭,1929年22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32岁任中共高雷工委、南路特委书记,在高雷地区开展统战工作,凝聚起农民、商人、学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力量,至1944年5月,抗日武装队伍发展到四、五百人。他与黄景文、陈信材团结争取民国将领张炎、詹式邦,激发他们与共产党团结合作,一致抗日的爱国热情,为后来党在吴廉地区的抗日斗争作出重大贡献。
来到院内大门西侧,一间长方形的课室,摆着整齐的桌子。1939年至1944年,梁红、陈汉雄、梁惠章、苏坚、黄景文、袁惠慈等,先后来这里任教并开展抗日工作。依照特委的指示,吴西南在遗风小学建立起第一个学校党支部。袁惠慈任书记。这位1922年1月出生于香港,祖籍广东清远的进步女青年,早在1938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参加香港学生回国服务团,先在广东南路地区从事抗日救国活动,后于1939年任电白县抗日教导队政治教官、茂名县妇女服务队总干事。她来到泮北小学,在黄景文的直接领导下,担负起教学、保护南路特委安全、并组织妇女开展抗日支前工作。她公开从事教学,暗地培养进步学生参加抗日活动,为特委领导放哨,收集情报……
抬头浏览遗风小学培养出来的革命领导人简介,并为陈枫、陈洪、陈平的光荣履历所称赞时,现年97岁幸存下来的泮北村妇女毛秀明,在儿子的搀扶下,来到教室。她坐在椅子上,回顾起当年抗日历史。抗日时期,她为学校煮开水,给抗日前方送食品、药品、情报,把食品、字条藏在牛粪下,支援联防队抗日。她没文化,但对共产党怀有深厚的感情,她积极参加抗日,虽是煮煮开水,送送纸条,也是做为泮北妇女所尽的一份责任。小叔仔陈李保结婚没几天,就要报名参军上前线,家人依依不舍,但她坚决支持。那时,部队生活特别困难,需要资助,为让李保在前方安心闹革命,她劝家婆把猪卖了,甚至连值钱的东西也卖掉,把钱给他寄去,希望他一心一意跟党走。为此,她和家婆吃了不少苦头,那时,国民党经常搜捕革命家属,她家婆被绑架,她也被刺刀刺伤右腿,没有药,只好强忍住鲜血直流的疼痛,咬咬牙,抓起一把火灰就敷在伤口上……
从老伯母叙述的停顿间抬起头来,只见东面墙壁的黑板上贴着一条红色横幅:“学习百年党史,汲取奋进力量”。是的,这里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遗风小学参加抗日部队的就有五、六十人,一批批青年正是从这里走进革命队伍,泮北村先后有10人为抗日救国斗争献出宝贵的生命。
与课室相邻的是一间教师办公室,简陋而狭窄,这里正是中共吴廉边工委书记黄景文在遗风小学设置的领导机关所在地。学校师生经常在这里组织抗日活动,村里村外一些中、青年妇女,正是在黄景文、陈信材、袁惠慈、梁红、陈汉雄等领导和老师的教育带领下,担负起支前工作。他们高唱抗日歌曲《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以此鼓舞斗志,为抗日前方送弹药、送药品/收发情报、包扎伤口……在遗风小学这块红色抗日基地,每个角落都发挥其重要作用。
来到祠堂西侧,一间长方形展厅,门前竖写着“中共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展馆”,字体格外醒目。走进馆内,红色幕墙竖着两行黄色的字样“广东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军史展”,右上方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横幅。门内左侧是“广东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简介”。1945年1月19日,中共南路特委在泮北遗风小学召开会议,宣布成立广东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下辖两个支队,共3000人,周楠任司令员,唐才猷任第一支队长,陈恩任政委,黄其任政治部委员;黄景文任第二支队长,温焯华任政委,邓麟彰任政治部委员。同年5月,整编为5个团。从此,组成一支强大的抗日队伍,为粤西地区的胜利解放,注入强大的正规的武装力量。这是吴南特委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实践中的一次重大创举。
与祠堂并列的西侧是“红色官渡展馆”,馆内展示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官渡革命老区人民抗日斗争78位烈士英勇献身的感人事迹。
调头东望,一块长方形的展栏贴着黄学增、张炎、黄景文、陈信材等曾经为抗日斗争作出重大贡献的领导人简介。他们一张张弥漫着战火硝烟,底色模糊的相片,或为祖国命运陷入深深的沉思,或为祖国的未来充满着希望……
这里是中共南路特委的红色据点,是南路特委在遗风小学成立第一个党支部,是南路特委建立第一个交通联络站,是中共南路特委创建第一支抗日解放军所在地。
从庄严肃穆的红色基地走出,往事已经过去将近一个世纪,昔日茅草的泮北农家小院,现在已是楼房幢幢,春光融融。曾经岁月烽烟的红色抗日根据地,今天正放射出绚丽的光彩。这些为革命献身的烈士,早已长眠于青山绿水间,他们用青春和热血践行了入党誓词,他们的英名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