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很多文化古镇,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江浙一带。其因崇文重教、开拓进取的宝贵精神,而且有严格的家规家训,为后人传颂敬仰。在岭南广州,番禺沙湾古镇的美景,以及传统的岭南文化,其中最为代表性的广东音乐、龙狮、飘色和饮食等民间艺术、历史文化积淀,可媲美江浙的江南古镇。
据史料记载,沙湾古镇始建于南宋,因地处古海湾半月形的沙滩之畔而得其名,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走进沙湾,现存的街巷错落纵横,宗祠古屋点缀其间,檐椽梁枋巧饰雕琢,石阶石巷的古村落格局保存完好,并保留了大量明、清、民国时期的古建筑。我们流连于横街窄巷,仿佛阵阵古朴之风扑鼻而来,教人心旷神怡。
漫步古镇,便可以欣赏到具有浓郁岭南特色的蚝壳墙、镬耳屋……更有砖雕、木雕、石雕、灰塑、壁画等艺术精品点缀其间。
沙湾古镇共有10个主题鲜明的景点,其中包括:沙湾何氏大宗祠(留耕堂)、广东音乐纪念馆(三稔厅)、何炳林院士纪念馆(衍庆堂)等。这些景点将沙湾传统的祠堂文化、宗族文化、建筑文化、农耕文化、民间文艺等,展现得淋漓尽致,充分彰显出沙湾古镇的风貌和沙湾俚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值得一提的是,沙湾古镇是广东音乐的发源地。历史上产生了广东音乐先驱何博众,及享誉海内外的“何氏三杰”。“何氏三杰”指的是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其谱写的《雨打芭蕉》《赛龙夺锦》《饿马摇铃》等百首广东音乐传诵于世,脍炙人口。而以精致、巧妙绝伦、色彩艳丽名动省港澳的沙湾飘色,更是传统民间艺术的一枝奇葩,在展演巡游活动中斩获金奖若干。
畅游沙湾古镇,“留耕堂”极具代表性。留耕堂始建于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年),其建筑面积3334平方米,为中轴对称的五开五进格式布局,也是广州地区现存年代久远、规模宏大、造工精巧、格局高雅的岭南古建筑。
留耕堂的第二进是“诗书世泽”牌坊(又称“仪门”),上正面刻有明代学者大理学家陈献章(又称陈白沙)所书的“诗书世泽”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沙湾何氏其时有“一门六学士”之称。
祠堂顶上有一“回龙交脊”,在春日的暖阳映照下熠熠生辉。据考证,古代的礼制非常严格,如:龙的图案、黄色的饰品搭配都是有严格规定的。但何氏的宗祠为什么会有“龙脊”且有黄色搭配呢?因为北宋年间何氏同中进士的三兄弟的二哥何栗,是当朝的附马,跟皇帝有姻亲,故而留耕堂就有一条带着黄色的“龙脊”。
其实,沙湾何氏人才辈出何止何栗三兄弟。据考证,何族留耕堂曾踊现出文武进士8人、博学鸿词省元1人、文武举人近50人……沙湾何族数百年来人文之炳蔚及对教育之重视由此可见。
何氏的始祖何人鉴,号象贤。“象贤堂”就是为了纪念他的,而且以前这里曾是象贤私塾,就是如今的番禺区重点中学象贤中学的前身。
留耕堂内有一“忠孝传家”牌匾,这是抗日期间由曾任禺南抗日联防委员会主任的何蹑天,特邀蒋中正为其父何厚踞八十寿诞而题的。抗战胜利后,何蹑天出任广东省参议。
“留耕堂”的原牌匾,曾惨遭噩运。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为了防洪需要被埋没于抗洪大堤之下,三十多年后的1984年才被发现,重见天日。经广东省、广州市文物专家的精心清洗与保护,如今才得以阵列于此。据考证,“留耕”二字为明中叶学者兼书法家、人称“白沙先生”的陈献章用“茅笔”所题。留耕堂的名字,源于中寝的“阴德远从宗祖种,心田留于子孙耕”,道出了财富、家业如何承前启后的深刻内涵。留耕堂人不仅具有良好的读书风气,而且具有良好的读书环境,更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
留耕堂今以其恢宏瑰丽的面貌及悠久丰富的宗祠文化,重光于世,予人以文化承传,继往开来之激励。留耕堂1989年被定为广东省重点保护文物。我国著名文物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及其专家组,誉之为“岭南古建筑综合艺术之宫”。
夜幕低垂,沙湾古镇狭窄的巷子里点点灯火亮起,我的心也柔软起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