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重温那段难忘的岁月,重温白色恐怖年代人民英雄可歌可泣的故事,以洗礼自己的初心,4月17日,我们一行走访了坡头区乾塘镇革命老区村庄的红色据点。
大埔村天后宫是我们行程的第一站。天后宫位于大埔村东南面,靠近海边。天后宫前广场开阔,两旁青树掩映,凉风习习。正对门前不远池塘一口,清澈如镜,堤绿如画,有鸥鸟翩飞,不惧游人,似与同戏。堤外是堵海而成的一大片养殖池,再远处便是大海,海滩一大片红树林,绿影绵延,一望无遮,思绪便也无羁。若非檐上雀儿喳喳,引我回头,一时倒迷失了。
天后宫不大,说不上雄伟壮观,墙色也有些许斑驳,“天后宫”三字凹于外檐,颜色也不炫艳。倒是门左侧墙所挂“大革命时期抗法誓师旧址”“解放战争时期交通联络站旧址”“坡头区不可移动文物点”“生态文明村”几个牌匾异常鲜明突出。
吸引我们的是两壁那一个个介绍红色历史、先烈故事的画框。“抗法及革命故址——大埔天后宫”有记:一九二六年,南三淡水沟党支部书记李癸泉动员乾塘一带渔民在天后宫召开会议,决定示威反对船头税,抗法斗争取得胜利;一九四六年,南路党吴川特委派杨子儒、陈军、李衍章、李时清等革命同志常来在宫里召开会议,宣传革命道理,发动群众参军参战,播下革命种子;一九四八年因汉奸告密,致使革命同志在天后宫被敌人包围,幸得村民陈亚有持枪与敌人周旋,掩护革命同志得以安全撤离。此战中陈亚有壮烈牺牲,时年仅二十三岁。
二十三岁,刚褪去稚气的孩子啊!那是多么美好的青春年华!陈亚有,一个的平凡英雄,一个英勇的战士,直面危险,毫不畏惧,为了身后的革命同志,就凭一杆枪,对抗着疯狂的敌人,虽身死而无怨无悔!
望着那画框中鲜明的“英烈千秋”简介,瞻仰陈亚有的遗像,以及“烈士证明书”、“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这时,我才真正了解天后宫的典故,明白了“神圣”的涵义——其实所有被后人供奉的神,不正是那些民族大义者,曾经造福社会苍生的伟大人物吗?人们为铭记其功勋而修建庙宇,以为传承。像凌烟阁,像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以及各地建设的烈士陵园,矗起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这此为社稷、为苍生、为社会而无私奉献的民族英雄,后人不会忘记他们的付出!他们就是丰碑,就是我心目中的神圣!
为了更多地了解那段令人热血沸腾的历史,我打扰了在旁边树荫下纳凉娱乐的村民,请他们为我回放那战火纷飞的岁月。村民很热情,很自豪地争相为我们述说当年的革命史料,滔滔不绝地为我们铺开一卷宏大的历史画卷——
大埔村是革命老区,是有着令人骄傲的红色历史,无论在抗法、抗战时期,都涌现出一批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谱写一段段不屈的斗争史。特别是革命战争时期,这里留下了一大批革命志士的足迹,涌现出众多被战火洗礼而成长的平凡英雄……
“知道为什么当时以天后宫为据点吗?”给我们介绍的村民突然一问,接着又自行解答:“这里的地理位置,一来离村较远,地点偏幽,二来靠海,海边一大片的红树林,便于躲避敌人的围剿。”
在村民的叙述中,我仿佛看到在天后宫秘密开展革命工作的战士机智勇敢,看到了冒险打入敌人内部的英雄慷慨赴义;还看到那位纯朴而坚强的母亲,背着女儿、拉着儿子逃避敌人的追击,一步一步踩着深深的泥湴,以红树林作掩护,从村中赶向天后宫为革命同志通风报信;看到了摇船从红树林里钻出,接应革命同志躲向对面的南三岛,让敌人望林兴叹的老船夫脸上的镇定,还有不忘向敌寇方向挥一挥手的睥睨……
“正是这些革命英雄不屈不挠、前仆后继,才有我们今天的安宁和幸福啊!”一位长者发出长长的感叹,将我们拉回到现实中来。
回看天后宫,心内的感觉与初看时已截然不同,这庄严肃穆的庙宇啊,承载多么厚重的历史!沉淀多么刚健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