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是一盏普通的马灯,走过了那个最黑暗的夜晚之后,它被记住,成为历史的灯盏。
——题记
夜色凝重,黑暗重重。
时间定格在一九三五年三月十日的夜晚。
中央红军白天会议激烈的讨论,形成攻打打鼓新场的决定。
作战命令十一日晨就要下达。这一夜,时间的步履沉重。
苟坝的夜,黑得吓人,夜幕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那个湘音浓重的人,完全没有睡意。
他踱着步,点起叶子烟,一口一口,猛吸。
一支又一支烟,闪着火星,烫着夜幕,漆黑却依然。
时间每一秒都像鼓鼓槌,敲在心坎。
不能再等。
一盏马灯提起来,照亮夜。照亮从这到那的一段路。
马灯在漆黑中,悄然修正了一个决定。
一盏马灯,成为一支队伍,命运的福星。
提灯的人,穿越重重黑暗,走在通向光明的道路上。
提灯的人,成为马灯的化身,成为旗帜,指引人们前进的方向。
从此,一支队伍从胜利走向胜利。
一架纺车
一九四三年十月。枣园。
一位伟人坐在一架纺车前,纺线、纺毛、织布、织呢、做衣服。
远离枪炮声的战斗,轰轰烈烈,伟人谈笑风生。
一场军民齐参与的大生产运动,正在把胜利拉近。
一架纺车成为那个壮观场面的中心。
伟人的手,摇着纺车,他是在纺线织布,织着战士杀敌的战衣,胜利的战旗。
纺车摇呀摇,长长的纺线,就像黄河长江,澎湃着军民保家卫国的热血。
纺车啊,是伟人与人民心连心的红线,是军民鱼水情的见证。
纺车啊,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时光马车。
使用过它的伟人,走进枣园岁月的深处。
纺车的魂,已融进黄土大地,成为温暖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