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万人齐努力,亿千方土起平川。移山造海千秋业,战地戡天亘古传”。
——郭沫若
当走进廉江市河唇镇鹤地水库纪念馆里,最先映入视线的是一幅幅开河建库的画面。馆内陈摆的一张张古老而珍贵的照片,一件件简陋而朴实的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具,一幕幕夜以继日凿堤开坝的影像资料,让人惊叹,更是忍不住为之动容。
说起鹤地水库的历史,作为80后的一代人乃至后来的人,都没有经历过。打记事起,我只是零零散散听过祖上长辈们口中关于鹤地水库的过去,那确实是一段令人叹服的传奇!有时候在夜里,我会时不时闭上眼睛萌想当时的情景。脑海中涌现一幅人山人海的场景,我仿佛能感受到当时那种强烈的执着和“惊天地,泣鬼神”的劳作,场面何其壮观。
开河建库的先辈们“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深深震撼了我。如果没有先辈们大公无私、创业为民、艰苦奋斗、日以继夜的辛苦付出,没有坚定不移的信仰和决心,没有那段用血泪书写的艰苦岁月,就不会有今天的鹤地水库—雷州青年运河,更不会有我们今天风调雨顺、丰衣足食的生活。
据历史记载,雷州半岛历史上是较为干旱的地区,特别在那个经济不发达、生产技术落后的年代,农田常年受旱受灾严重,农作物早死、农地丢荒、粮食减产,温饱问题成为生存的最大障碍。尔后,在1958年的时候,迫于亟需改变当时民不聊生的恶劣环境,中共湛江地委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修建“鹤地水库—青年运河”工程。正是这一决定,彻底改变了我们的命运。当时,修建“鹤地水库—青年运河”工程的决定得到了涵盖雷州半岛在内的各县域村民的全力支持,一呼百应。据悉当时参与到这项工程内(含库区、渠区)的工地民工前后达35万人之多,且相当大的部分都是当地的民工、村民,施工场面十分动人。
“当时为了建好这个水库,我爷爷、叔父他们都去了,在这接近两年的时间里都甚少回家,直接睡在那边,干活像打了鸡血似的,没日没夜地干!”村上的一位年近百岁的老人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颇为自豪地说。为了修建水库,当时村上的不少人毫不犹豫地加入了队伍中,自带粮食,自带工具,日食工地,夜宿山岗,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力量,打桩、凿地、挖土、运泥、挑泥……日以继夜地劳作,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完成这一项伟大的“人造海”工程。
鹤地水库—青年运河建成以后,雷州半岛从此摆脱了旱灾的折磨。廉江、遂溪、海康(雷州)、湛江、吴川等县市区150万亩的农田得到了灌溉。常年干旱失收的境况终于得以终止和改善,农业减产失收闹饥荒的问题终于得到了彻底的解决,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同时,鹤地水库也满足了各县市区居民的饮水问题、供电问题,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发电和航运等综合性大型水库。
鹤地水库建造工程演绎出了一段不亚于“精卫填海”的传奇历史,曾轰动一时。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陈毅、董必武、邓小平、叶剑英以及郭沫若等曾先后到现场视察,并留下了宝贵的题词和诗篇。
忆峥嵘岁月,不负青春韶华。在无数个日夜里,无数个艰苦劳作的身影,无数次挖掘和搬运,让这一方水土有了可歌可泣的灵魂,先辈们的丰功伟绩永载史册。每当追忆起这段红色历史,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会对先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由衷地崇拜,更是充满无限的敬意和感恩。
鹤地水库是全湛江人的骄傲。为铭记历史,激励后人,有关部门就地取材,投入资源建成了红色教育基地。每年都有一大批本地的、外地的党员干部、学生团员、社会群体等赴基地进行教育学习。通过学习红色历史,深刻感受艰苦岁月精神、重温入党誓词,让党员干部们时刻心存感恩,自我激励,努力干事。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更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建造银湖风景区,将鹤地水库打造成为旅游胜地,发展观光休闲业,周边还形成了系列的特色餐饮、果园休闲业等。这里的山更秀了,这里的水更绿了。
时光如梭,岁月源远流长。鹤地水库宛如一位母亲蜿蜒盘卧在九洲江畔。登亭眺望,俯瞰鹤地银湖,一望无际,波光粼粼的水面与雨后一碧如洗的天空相连,白鸟翻飞,有种“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堤坝边上葱葱郁郁的青草在夏日和风吹拂下,轻盈地舞动着。一阵风吹过,飘来了一阵清香,夹杂着青草味,还有雨水混合着泥土的味道,让人心情舒爽。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吃水不忘挖井人”。如今,鹤地水库开河建库的红色记忆和先辈们的精神深深烙在了每一个后辈人的心中,勉励着人们以大无畏的精神和顽强的斗志继往开来。每次提起鹤地水库,瞬间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们干事创业的热情以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服务群众的决心,汇聚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鹤地水库,正用她的幽幽之水哺育着一代又一代雷州半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