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舅舅是一名“老小兵”,生于1950年,1969年入伍,1973年入党,1975年复员。“80后”的我童年时间大部分都是在外婆家度过的,知道舅舅当过兵,打过仗,也常常崇拜地缠着他给我讲那些当兵打仗的故事;而那时印象中的舅舅,最爱穿的一直都是那身如今早已洗的泛白的绿军衣——它承载着舅舅最珍惜的六年光阴,作为一名“小兵”的岁月是他一生的自豪。
如今,这名“小兵”已七十有一,头发早已花白;古铜色的脸上,深深地刻着一道道皱纹。尽管已经解甲回乡务农四十余年,但“小兵”依然有着极具穿透力的“大嗓门”。自从我也穿上军装,每次见面,舅舅便总是以“老小兵”自诩,一来二去,如今我也顺着老人家的欢喜,见面先尊称“老小兵”。
犹记20年前,我上军校第一年回家过年时去看望舅舅,远远便看到了在村口伫立等待的“老小兵”——他身上穿着早已泛白的绿军衣,脚下踩着已近“绝迹”的黄胶鞋,当我走到村口,“老小兵”突然胸膛一挺,右手一举,“啪!”一个标准的军礼后,嗓门响亮吼出:“向你报到!”“老小兵”严肃的神情,瞬间感染了当时还是“新兵”的我,接受着老兵的精神洗礼,我也情不自禁抬手立正回礼——这也是20年来,我与“老小兵”每次见面的开场白。“老小兵”说,这样的见面,让他觉得那刻骨铭心的6年岁月,不曾远离。
复员回乡40余年,无论是结婚生子,还是务农营生,“老小兵”处处都彰显“老兵”本色,他很好地秉承和发扬了在部队练就的吃苦耐劳精神,将家里的“活”干得明明白白——种植的香蕉、水稻、辣椒等,都是横竖成排一溜溜的,就像都是他眼里的“小兵”。改革开放春风吹到村里时候,“老小兵”又是村里第一个带头承包果园,使得家里日子越过越红火;如今,“老小兵”还积极投身参与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今已过七旬的他,参加村里的清洁村道杂草垃圾等劳动,一点不输村里的小年轻。“老小兵”一直都像一头老黄牛一样扎进各种“活计”中,他常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我们要珍惜时光;要想秋天五谷丰登,便需早起耕作。”
从我记事起,“老小兵”家的客厅中最醒目的一直都是墙上挂着的那张黑白照片——那是“老小兵”1795年复员回家时的全家福,照片里的“老小兵”穿的便是那一身绿军衣。我从小就喜欢听“老小兵”一遍遍“唠叨”他当兵的岁月和他们那个年代的“故事”。
“那时的行军是很艰苦的。”“老小兵”总是喜欢从这开头讲述当年与生死战友们一同行军奔赴战场的故事:
当时,“老小兵”所在的班配发的基本都是56式半自动步枪,因为战事需要,他们一般白天睡觉,晚上行军;刚开始走的都是大路,好走;到后来都是山里小路,很难行。有时他们还要在荆棘里行走,甚至根本没有路,要用刀披荆斩棘开路;要是碰到下雨天那就真是寸步难行,战士们的身体经常被荆棘划出一道道口子。有的战友,鞋底走掉了,就继续光着脚走,脚板被山石划得鲜血直流,便用破布包起来继续走……每每说到此处,“老小兵”就会撩起了裤腿,展露出小腿上岁月经年却依然没有褪去的深浅不一的条状疤痕——谁会知道,这个脸朝黄土40余年的庄稼汉,曾经有过那样峥嵘的光荣岁月。
“炮声一响,是新兵还老兵,马上就能分辨出来了。”“老小兵”总是很感慨,当年作为战场“新兵”的他,听到炮声便满心慌乱,完全不能跟着老兵去找到低洼地或者弹坑卧倒,而是像无头苍蝇一样手足无措,是班长及时拉住他,将他压低在他卧倒的身边,才让他幸运地捡回了性命。而从那次之后,“老小兵”听到枪炮声响便再也不慌了。“经历得多了,所有人都没有了原先的恐惧,也没有了来时的害怕。”
“一开始真的很怕,但后来经历得多了,听得多,也见得多,害怕成了习惯也就成了勇敢。当时,每一个人都在想,即使牺牲,也一定要像个样子,不能丢国家的脸。”
尽管已忝居兵龄20年,但在“老小兵”那短短6年的经历面前,我却依然如一名未经风雨的“新兵”,我对他们肃然起敬:“‘老小兵’,好样的!英雄啊!” “老小兵”却只是轻轻摆摆手:“不能这样说,相比之下,还是很有遗憾啊。”
每每说起1974年所经历的那场战事,“老小兵”便总觉得“遗憾”。那是在当年的那场西沙海战,作为第二阶段的第一支主力部队的班长,“老小兵”已经做好了必上的准备。不料,先头部队4连只用了19分钟就已经抢占滩头,一举拿下。“老小兵”最终没有能冲到战场的最前沿,便有了这英雄无用武的“遗憾”。
“战争太残酷了,和平来之不易,能过好小日子就是最大的幸福。”“老小兵”所经历过的那些“英雄”岁月,尽管刻骨铭心,却很少拿出来和外人说。40多年来,他就是村里一名普通的“庄稼汉”,他常说:“我听党话,拿了几年枪,经历了些生与死,但文化水平有限,不能麻烦国家啊。同期的战友,他们有些都回不来了,我还有一亩三分地可以劳作,知足。”“老小兵”眼里时常也会含着泪花,闪耀着峥嵘的往昔,映衬着当下的满足。
“嘟嘟嘟……”一阵阵急促的哨子声音传来,打断了“老小兵”的思绪:“我要换衣服去参加投工投劳了。”
“你都70多了,还要去?留给年轻力壮的干就行了!”
“那不行吧,村头今年都90岁阿婆都在呢,建设新农村,人人有责。”“老小兵”换下了发白的绿军衣,穿上一件灰白色的旧T恤,拿起工具便出门去了。
平日寡言的“老小兵”,其实是在用行动,向党和国家报告着,他们身体尚可。他们的行动,一直在见证着,在党的领导下,在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下,国家将会更加繁荣富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