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令秋末,新菊刈获,可泡一杯菊花茶。
茶,还是新的好,尤其是花草茶,尤其是花草茶中的菊花茶。
新菊收获,花朵阴干或者烘焙,干而不蔫,花瓣还翅翅愣愣的,似乎,活力犹存;制干之后的菊花,花香也更为醇郁、厚重,仿佛是积蓄了充足的力量,随时准备暴发出来。
菊花有多种色彩,而被制作成菊花茶的,通常却是黄、白两色。我觉得,白的是天,天苍苍,苍然一白;黄的就是地,是秋天的黄土地,大地金黄,金黄一片。
所以说,喝菊花茶,实在是很形而上的,能够“贯通天地”。人,喝了菊花茶,那就是真正的“天人合一”了。
两种色彩的菊花茶中,我尤其喜欢黄色的。
黄色的菊花茶,传统、本色,有一番流光溢彩的绚烂之美。
菊花为茶,茶味中就有一种淡淡的药草香。因之,泡菊花茶,花朵不宜太多,太多了,药香过浓,那跟喝草药又有什么区别?最好是三五朵,三五朵飘逸于水面,是冉冉起舞的花仙子。那药香,也只是淡淡的,淡淡的,仿佛山野中轻轻吹过的风。再说,太多则滥,凡物,一滥就腻;少了,才精致,喝茶,讲究的就是一份生活的精致。
喝茶,要讲究“茶”与“具”的配合,配合得好,才能相得益彰。
比如红茶,就应当色彩深郁的紫砂壶。红茶,色彩郁郁,味道醇厚;紫砂壶,色彩亦深厚、凝重,配合在一起,可谓两相宜也。用紫砂壶喝红茶,你会觉得:一个人的人生,也因此变得浑圆、厚重了。
而喝菊花茶,若然用厚重的紫砂壶,那就大失其趣了。
我泡菊花茶,通常使用一个明净、透亮的玻璃杯。因为,用无色的透明玻璃杯泡菊花茶,不仅能品尝茶之香,更能观赏茶之色。
三五朵金黄的菊花,泡入水中。最初,是浮于水面的;浮于水面的菊花,吸收水分,花瓣缓缓展开,很慢,很慢,那个过程,就是一个生命绽放的过程——那是菊花生命的第二次盛放。轻轻晃动杯子,杯水晃动,花朵亦晃动,浮游于水,你仿佛能感觉到:秋风正在吹拂,一阵阵,一阵阵;菊花,随风摆动,随风摆动。一段时间后,花朵沉入杯底,顿然,杯底堆黄,杯底堆金,杯底就是一座金灿灿的菊花山。天高云淡,菊花满山,满山菊花,空中,有大雁飞过——雁阵惊寒。
其实,白菊花也好。
三五朵白菊花,放入杯水中。白花悬浮于上,那简直就是明月在天了——每一朵白菊花,都成为了一颗明月。并且,那明月,一定还是秋月,秋月亮亮,秋月朗朗,秋月湛湛,秋月照秋水,秋水映明月,一杯白菊茶,便氤氲了一种宋词般的婉约意境。
至于,品赏菊花茶的味道,那可,真就是沁人心脾了。味道游逸味蕾,但觉秋风在野,明月在天,晨霜生寒。
因此,泡一杯菊花茶,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浸泡一种诗意。你得以从一杯菊花茶中,再一次,欣赏秋菊的绽放,感受秋天的意象、意境。
忽然,又想到被世人读“俗”了的陶渊明的那两句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采菊”为何?是要用作“插花”,还是要用来制作菊花茶?
或许,陶渊明真的就是用来制作菊花茶。
秋日黄昏,躬耕归来,陶渊明泡下一壶菊花茶。篱垣之下,対菊品饮,对风品饮,对着南山品饮,对着一轮秋月品饮。
菊花飘香,明月朗朗,陶渊明霍然起身,迎风举杯;此时,月满杯,风满袖,陶靖节风神潇洒,风神潇洒……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