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总喜欢回忆,一件件童年趣事悄悄浮现在脑海里。犹如一部老电影一帧一帧在脑海中放映。其中定格最多的,算是“照黄鳝”。
也许很多人对“照黄鳝”觉得很费解,不知道所以然,简单地说,就是在晚上用火照明去捉黄鳝。“照黄鳝”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山边的农村小孩最热衷最拿手的一种户外活动。那时的少儿,可不像现在,被父母当掌上明珠,圈在温室里,活动范围诸多限制。那时农村人小孩多,没有五六个,都有三四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父母根本没时间管得了,对自己的小孩就像放羊一样粗养。一到晚上,孩子们就在寨中窜来窜去。那时缺衣少食,好动快饿,自然而然像野猫一样去觅食。“照黄鳝”就是一种填饱肚子的好办法。
插完三月田或六月田的夜晚,是我们小孩子“照黄鳝”的最佳时间。那时物资紧缺,手电筒都是一种奢侈品,我们只能用篱竹点火照明。
但找篱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篱竹是大人从大山里辛辛苦苦扛出来围园或做丝瓜豆角篱的,一条小小的篱竹也容不得小孩随便拿。偷只能是唯一办法,从二伯园里拉几根,从三叔园里牵一把,然后用石头将篱竹捶爆,扎成一扎扎。
家乡是山区,祖辈留下一亩三分地都是山涌田,一条水渠从田边流过,水渠里藏得住黄鳝。那时种田种地,用的是生石灰和猪牛屎尿发酵的农家有机肥,水田没受污染,田里浮游生物丰富,刚插下的田便成了黄鳝晚上出来觅食的乐园。村边的山涌田自然成了“照黄鳝”的最佳场所。时间不能太早,太早黄鳝还没出来,夜深人静才是最佳时间。等到大人都睡觉了,我们就在约定的寨头大树下集中,并且提前分好工,谁带篱竹,谁带火柴,谁带鱼篓。月高风清,我们一队发小赤着脚,摸黑来到山涌,少年眼尖,可以摸黑走路。到了田边,一人拿住篱柴,一人点火,野外有风,点火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时要折腾几次才能点上火。点着后,拿柴火的在前,挂篓的在后,弯着腰,行着猫步,蹑手蹑脚轻步向前,眼睛睁得灯笼大,在光亮的地方瞄来瞄去。刚插下的田,草还没长出来,田面一目了然。此时吃饱了的黄鳝静静地躺在禾田里做着美梦,只要动静不大,它都死死躺在那里。这时,一人轻手轻脚,钩紧食指,老鹰捉鱼一样,快准狠,用食指紧紧钩住黄鳝;另一人迅速把篓举到旁边等装。也有失手的时候,只好双手齐出,一把抓着黄鳝迅速往鱼篓里塞。随着火苗慢慢在田埂上移动,走完整个田垌,也有半篓黄鳝了,夜也深了。
回到寨头,大家又分工合作,一人拿米一人拿油盐,一人拿煲。那时,寨中民风淳朴,几乎没有小偷小摸的人,谁家里夜间还没回齐人的,一般只虚掩住大门,为我们拿东西提供了方便。柴米油盐准备好了,在寨头的大树下起灶,围坐在一起,尽情享受晚上得来的劳动成果。那个经济困迫,生活枯燥且缺少娱乐的年代,“照黄鳝”,让我们的童年生活有了丰富的内容,使童年生活的轨迹一路充满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