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蟹脚痒”“九月团脐十月尖,持蟹赏菊菊花天”,说的是九月母蟹肥,十月公蟹壮。秋天是吃蟹的好季节,“脚痒”是因为它们在长肉,要长到“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才最好。赏菊离不开陶令的东篱,而吃食除了张季鹰的莼鲈之思,还有毕卓的“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且不管味道,那种放浪形骸的风神,就有了江湖辽远的潇洒。
“酒未涤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蟹是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文化中的一员。蟹性冷,体质虚寒者和孕妇禁食,即便是常人,也须佐以黄酒和生姜。
二三友围定圆桌,喝酒、吃蟹、看花、唠家常,是平常人家的闲适诗情。若是文朋诗友,吟诗联句,便是秋日高逸情思。
将吃蟹做到极致的,当是老餮,一只蟹吃下来,和整蟹无异。并不是吃功高强,实在是他们有“蟹八件”,即锤、镦、钳、铲、匙、叉、刮、针,“轻拢慢捻抹复挑”的繁复与细致,接近艺术。
蟹不仅是一道美味,其奇特的外形也宜入画。白石老人画过很多蟹,皆是持螯横脚、威风八面的样子。想来阳澄湖大闸蟹再贵,若得白石画一幅,也可以尽邀好友,于金风菊香里,把蟹宴一年一年地开下去……实在也是乐事!
因其行走特征,蟹被讽为“横行霸道”,宝钗诗说“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就是“别看你今天闹得欢,小心将来拉清单”的意思。今日世风变、人情移,人们早已赋予蟹“路路通”的意蕴,可以送给官员、商人,甚至学子。其实,此举早有先例,南宋诗人陈郁为皇帝拟进蟹的批答说:“内则黄中通理,外则戈甲森然。此卿出将入相,文在中而横行之象也。”寓谐于庄,十分有趣。
横行的蟹像个愣头青,如同少年勇武的样子,至于鲁迅说吃蟹是勇敢之事,那倒未必,现在人们还有什么不敢吃呢?我幼时常捉石蟹,壳是青黑色,性憨,五指捻住壳,它们挥动大螯和长脚,十分无助。
蟹脚痒,对螃蟹来说是牺牲,食指动,对人们来说是饕餮。有诗有酒有亲朋固然好,纵是没有,张牙舞爪吃螃蟹,那也是秋日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