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4日,雷州市附城镇仙来村,突然热闹了起来。不是谁家迎娶了漂亮的新娘,也不是哪一位村民建造了新楼办入伙宴,而是村里为了一群即将走进初中、高中、大学校园的学子们举行一年一度的颁奖仪式。
走在仙来村的村街上,三五成群的姑娘小伙,一个个的脸上洋溢着青春的风采,谈笑风生地回忆着这些年来,有多少学子获得了村里的教育基金奖励。各家宅里的亲朋友好友们欢集一堂,讨论着如何培养自家的儿女,在村里的扶持下考取重点中学、名牌大学!诚然,我们也看到许多因各种原由错过了求学之路的小青年,他们没有情绪上的失落,却青春勃发地带着满脸的笑容开着小车,把一批批前来贺喜的亲朋好友接进村里。更有一些青年志愿者,不厌其烦地把来村的客人,一回回地带去参观盛况。
这浓浓文化的气息,直接把我引到了仙来村2021年教育基金奖教奖学的会场。在仙来小学的操场上,五颜六色的彩带飞扬,热烈而庄重。两侧的教学楼,整齐地挂满了近年考上各类学校学子的直幅贺彰,须仰视才能看得完全。红绸布上刚劲的黄色字体令人目不暇接。我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想要环着墙壁数一数这贺彰的数目,却因彰幅太多,直数得我眼花缭乱无法准数。后来查看了统计数字才发现,仙来村在最近的8年里,大学生竟然达到140位,也就是说,平均每年都有17到18名学子走进大学的校园,这样的数字让我十分“眼热”。回想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整个雷州市每年能有三五个学子考进大学里读书,那就可真是名震三雷了。很难想象今天,就在这个地处偏僻的临海古村落里,继学子蔡健清于1985年考上清华大学之后,今年又有学子蔡吴杭竟然被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同时录取!
更令人热血沸腾的是,如今学子们考上的高等院校门类的涵盖面之广,令人膛目结舌。在仙来村奖教奖学的记事本上,浓墨重彩赫然书写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厦门大学、吉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南昌理工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广州医科大学、广东警官大学、广东理工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浙江工商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林林总总,全国名牌大学大多数都榜上有名,炫人眼目!
在这些学子当中,有博士生、研究生、硕士生,以及大量的本科生,更重要的是,在这支堪称“人杰”的大军中,盈育着科学家、艺术家、医学家、教育家、高级警官、高级白领……这些“元素”的组合,想起来真是令人羡慕!芸芸6000人的大村,古老却又年轻,如此众多的人杰引领,仙来村繁荣和发展的将来会是一幅什么样的模样,我着实不敢想象!
屈指算来,仙来村的助学奖教活动已经持续进行了八个年头。2014年,雷州教育系统开展“创强”活动,督导全市农村学校在规定时间内建设达标,未能依时达标的学校将进行优化组合。
仙来村人历来重视教育,1935年便在村中设立私塾教学,1954年就建设了仙来小学,60年了,一个甲子的时长,学校在不停地壮大,生员不断地增多,教学质量也持续地增长,孩子们的文化素质快速提高,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不断有孩子考上县里的、市里的重点中学、国家重点大学。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仙来村经济发展的速度还是赶不上教育发展的高度,仙来小学基础建设硬件离达标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面临着被“优化组合”的危险,这可急坏了仙来村人。
村党支部紧急召集村民及外出人员建言献策,如何把仙来村的教育事业搞上去。可喜的是,他们积极响应党支部的号召,发动全体村民和外出人员捐款助学奖教。难能可贵的是,仙来村在没有“特级大老板”的情况下,外出人员3万、6万、3千、5千地掏,村民们上千、几百、几十地捐,集腋成裘,竟然筹集到80多万元。感天动地的是,在这80多万元的集资者中,竟然有一位靠政府的救济,而且还带着一个失去双亲的族孙过日子的,90岁五保户老人林秀珍!
后来,这笔捐资款花了60万元,对学校的硬件进行了升级改造,成功地让仙来小学在创强活动中达标,保住了这所老校名校的建制,为仙来村教育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乡亲们义举的感动下,村委会适时建议,把剩下来的20多万元成立仙来教育基金会,得到了全体村民和外出人员的大力支持。
仙来教育基金会秘书长王义耀说,教育基金是一笔可持续发展的升级项目,它的基本运作方式,就是把基金投入一定的实业而产生经济效益,然后用经济效益的资金去奖教奖学。如果用这种传统的方式去运作,20万元的资金显得太少了。于是我们对常规的运作方式进行创新,把20多万元的资金留下来,以后每年的奖教奖学重复使用捐助的方式,把所得到的资金累加起来,做为发放奖教奖学的项目资金,周而复始。他们用这种方法持之以恒地进行尝试,八年来,奖励了近140位高考骄子,和一批考上重点初中和高中的同学,以及一批优秀教师,到今年发放完奖金后,还积余近16万元。
伟人说过,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那么,我不禁纳闷,是什么样的动力,推动仙来村人持之以恒去做这样的好事呢?
仙来教育基金会会长蔡耀敏是从仙来村走出去的企业家,他说,我们出门闯荡的仙来人,总有一种情结在心头萦绕,那就是根的引力。人在他乡的屋檐下,浓浓的乡愁,让我们摆脱不了根的思念,这就是我们的文化。因此,一旦家乡有需要,我们会义无反顾。
是啊,乡愁这种情感,做为血脉的维系,是人类良知的特殊纽带。回头看看,明朝时期的蔡姓便在这里聚居,五百多年的时间里,王、湛、许、吴等姓先后来此聚居,先祖们经历过原始人以泥坯为墙,茅草为屋的时代,常年经受台风、海潮的侵袭,但他们都没有放弃,而是顽强地在这片地方繁衍生息,用他们的血和肉,改变了生活,铸造了今天这片幸福的土地,精神的文化植根于这里,情感也就永远地维系到了这里。
一位仙来的朋友告诉我,在困难的年代里没钱读书,父亲又得了重病,弥留之际,跪在父亲的脚下撕心裂肺地痛哭的时候,透过模糊的泪眼,依然看到父亲的脚趾头儿还在微微地颤动。然而,肝胆俱裂也于事无补,隔着依稀的灰蒙,他似乎看见父亲的灵魂踯躅西去。长大后无论身在何处,长夜的惊梦里,一脸慈祥的父亲总是一如既往地关注着他,祝福着他,那间破屋总会叠印在故乡的田间地头,引发他挥之不去的思念,而那条回家的路,不论走过千遍万遍,永远都是那样,悠长悠长……
一年一度的奖教奖学活动已经曲终人散,仙来村的青年人又迈开了大步,到广阔的天地里创造事业的辉煌。
在熙熙攘攘的车流中,我看见了小青年蔡景周,把握着方向盘缓缓前行。我知道小蔡在外闯荡好几年了,但是事业并未尽如人意,但是他的精神气质里充满着一种不屈的自信,阳光的笑脸告诉我,他不会向困难低头。我以深情的目光凝视着他的背影,祝福他历经风雨,终将会见到彩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