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过年,与城里大不相同。不知咋了,多年后,我突然就想起了在乡下过年时的情景。
当日子一进入腊月,年味就像浓浓的酒香,在人们的口头和心田飘逸流传,接着,日渐一日,愈演愈烈。宽敞的马路上,流泻出人流、车流,夹杂着此起彼伏的外出打工回家过年的赶年声。
过年是一道关隘。人们把最好的心情,伴随着偶尔飘来的雪花,盈进了年味的盛典,轰轰烈烈开起了一场化装表演的舞会。
过了腊月十五,家家户户开始杀年猪,打糍粑,筹办瓜子、花生、糖果和自产的炒红薯片等年货,招待拜年的来客。
家乡的风俗,腊月二十三,打发灶神爷上西天。到了这一天,各路“神仙”都要上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年终总结去了。家家户户忙打扫,除旧迎新,自然要大干一场。先把坛坛罐罐的东西,全部搬到院子里,空间腾出来。人们在长长的木棍上绑一把笤帚,头上围条毛巾,或者戴着草帽,于灰尘飞扬中,仔仔细细地将屋子上上下下,角角落落打扫个干干净净,从早到晚一整天。烟熏火燎的屋子扫了灰尘,墙壁仍是黑的,于是再用报纸裱糊一遍,然后就该贴年画了!
贴年画 ,不是天津的杨柳青年画,也不是苏州的桃花坞年画,更非开封的朱仙镇年画。年画都是从城市新华书店买来的。贴年画,很讲究,不能乱贴的。一般堂屋的正墙,也就是供桌的上方,都是清一色贴领袖像,中间是毛主席,两边是马恩列斯。有些人家还在两旁贴副对联,如“跟共产党走,听毛主席话”“吃水不忘掘井人,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搭帮毛主席,永远跟着共产党”等。其余的地方就是贴宣传画了,有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龙江颂,红色娘子军、杜鹃山等一批剧照。人物是李铁梅、李玉和、洪常青、吴琼花、杨子荣、沙奶奶、方海珍等。进入20世纪80年代,改贴明星美人像,后来改贴齐白石、张大千的山水荷花等印刷国画。有一年又换了,家家户户的门板上贴财神爷,都是用红纸印刷好了,上书“招财进宝,恭喜发财”。专门有人送上门来,要给喜钱,多则一元,少则三五角。版图有大有小,多为木刻,自制印刷。门板或墙壁上,贴得满满当当,越多越好。这是一种备受民间百姓喜闻乐见的年画。当然了,与奖状、证书、农历合在一起。
随着农村的一天天变化,现在已经很有点城市的年味了。年画好像也没以前出版的多了。很多人家改为贴地图,本省地图、中国地图还有世界地图。农村的人们开始把粮食或其他的经济作物,通过现代流通手段卖到四面八方,看看地图,无论打工还是变卖作物,确实有好处。
农民富起来了,豪起来了,常有人请颇有名气的书画家题词作画,装裱入玻璃镜框,常见的有迎客松、山水国画、毛主席诗词等,春节进入高文化节奏。
这些过年文化的传承,深深地印在脑际,落在人生境遇的长河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