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我被城市接纳和滋养快三十年了。
如果不故作矫情,当心怀感恩和长存思念。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对城市已越来越陌生。日益膨胀喧嚣的城市越来越让我感到挤压、烧灼与窒息,有时甚至生出这城市与我没有什么关系的臆想。
在城市里住久了,我有时特别向往乡村。向往乡村那醉人的清新与宁静、真实与质朴、敦厚和爽朗。特别是人过中年,自己心里最清楚,我们漂泊在城市寻找的,其实大多是过眼烟云,甚至不值一提。在城市世俗的污流中,沾染了诸多不良的习气,回望起来,越来越不知心灵的归属。
说来惭愧,尽管现在我所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离老家并不是很远,但自从离开老家之后,除了每年的清明或春节回去打一个转,平时因为忙于工作或愁麻烦,每年回老家的次数实在寥寥。可是每次回到老家,我心里都是特别的温暖。
最难忘是去年在老家过中秋。
乡村的夜从晚饭起就深了。那是一个无月亮的中秋之夜,路灯稀疏暗淡,乡村黒咕隆冬的。家家户户便关门看电视,或者打牌。推门外望,除了远远近近点点灯光外,偶然一二声狗吠,黒暗中一片静寂、死静。多数人家便早早熄灯睡觉。也许是好多年没在老家过夜了,或许因为兴奋而久久不能入眠。躺卧床上,双眼闭了,双耳醒着,听窗外百虫合唱,觉夜静极于虚空蛮荒,你怎能那么快入静、入梦?
乡村的早晨从四五点开始。先是鸟叫、鸡叫、鸭叫,陆续地各种零售车及吆喝来了,一大早就打破了这湘西南小山村的美丽宁静。卖早点,卖水果,卖豆腐,卖肉卖鱼,都是农用车改装的售货车,每天清晨村口都有喧闹的早市。猪吃叫,鱼吃跳,豆腐冒热气,青菜有露珠,村民们每天都过着这种新鲜滋润的日子。
每次回到老家,总是来去匆匆,呆不了多久又不得不离开,再次回归“钢筋水泥森林”的城市。童年的记忆,特别是玩耍的地方,许多都已经找不到了。儿时的玩伴,都已为人父母,而且多在外地打工……在我的遥望和回想中,乡村的风景与美好成了依稀缥缈的遥远记忆。
每到周末,天气晴好,我便想到郊外乡下走走。
漫步在乡间小道,真正地脚踏实地,不但可以看到自己留在泥土上的脚印——城市的路留不下脚印,还可以享受到闲适、散淡,感觉自己是从城市牢笼里假释回家了。
漫步乡间,从城市雾霾中逃离出来的双目,顿时会变得贪婪,贪婪地享受乡村的真实与迷人。路旁的水田和水渠,还有挑担者、种菜者、追打吵闹的孩子,都让我觉得亲切。农家小院和袅袅的炊烟,田间清澈的小溪和地头蓬勃的茅草,还有秋日田野上湿漉漉的丰收气息,都给我陶醉和惬意。
我由衷地喜欢看见村民们真诚的笑脸,天然而且多样,那种野生的、原生态的表情是城市里看不到的。城市里的笑容已经脸谱化了,预制出了太多的虚假和作态。
诚实,善良,本分,这是村民常见的品质,绝大多数的农民本质上都是良民。个别人的奸诈与刁蛮,像村口的歪脖子树,并不多见。
我至今看见农民——那些质朴、敦厚和爽朗的农民,无论在乡下还是在城里,我都会心生敬意,驻足而望。
早些天,单位组织去城市远郊参观新农村建设。我本想借此体验那种融入山水、接近土地和五谷的自由本真生活。可是,在那个远近闻名自诩“乡村公园”的村落,“农家乐”遍地开花,车闹人喧,红尘滚滚;“贵族”豪宅奢华气派,尽失乡村风味;哪里看得到质朴、敦厚、爽朗的农民,宁静干净的田园风光和原汁原味的农家生活?
呆了整天,吃过玩过,我最终记住的,是豪宅里那口水井和那垛劈柴,还有一畦黄藤、青菜、木篱笆的菜园,以及露天晾晒在秋阳里的黄菜、薯干、萝卜条。
在我看来,没有了自然、野性与土气的乡村,与没有皱纹的祖母一样可怕。
居在城里,梦在乡下。